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迎来70岁生日。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的同一天,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民保卫海疆、经略海洋的新纪元。昨天,记者专访两位海军退伍老兵,讲述他们与“海军蓝”的故事。
李锋 每一次下水 都是对生命极限的冲击
1970年,16岁的李锋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
1969年,李锋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机械铸造厂工作,3个月之后,有征兵入伍的消息传来。“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就是想成为一名军人。”李锋说,那时他的想法很朴素,有一种军人情结。
经过体检和审查,李锋踏上火车,两天后抵达位于浙江奉化的新兵连驻地。
几个月的专业训练,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李锋具备了扎实的潜水技能和丰富的潜水经验,成为一名合格的潜水员,被分配到海军东海舰队防险救生大队防救中队潜水分队。
“我们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担负海上援救遇险失事潜艇及艇员逃生,协助失事舰船损管,援救触礁搁浅舰船,打捞沉没舰船、清除港湾航道障碍物。并对海上科研、武器装备试验实施救助保障等使命任务。同时还担负支援地方建设及海难救助,抢险救灾等任务。”李锋说。
人们总把遨游太空的航天员视为最危险的职业,其实在同样危险的水下“太空”,潜水员也处处面临着考验。“水流湍急,暗流涌动,在恶劣环境下开展救援,如果没有两下子,下去就会上不来,更别说执行任务了。”李锋说。只有练就过硬本领,关键时刻才能顶得上去。为了攻克体能、技能、心理的三大难关,李锋和战友们需要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出生入死的潜水战士,每一次下水都是一次对生命极限的冲击,都是一次对意志的考验。
懂潜水知识的人知道,潜到深处,出水速度不能过快。“速度过快,在高压环境下体内溶解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形成气泡,游走全身,损害五脏六腑,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李锋告诉记者,平常训练时,每周进行数次潜水训练,五六个大气压的不间断加压锻炼,此外还有深水训练和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所以说,每一次训练,都是对身体、技能和意志的多重考验。”也正是这样的训练,才能在执行重大紧急任务时,在生死考验面前毫不退缩。
在入伍的8年时间里,李锋完成多次任务,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在福建平潭岛附近的台湾海峡打捞“阿波丸”沉船。“二战中日本战败后期,从东南亚掠夺大量珍贵物资的一艘舰船,在平潭岛附近被美军击沉。”李锋说。在船上淡水资源有限,每个人只有半盆水洗漱,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
从沿岸到近海,从浅水到远洋,70年来,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部队、陆战队、岸防部队五大兵种跨越发展,一步步走向深蓝。
“如今海军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让我非常佩服、非常自豪。”李锋说,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我们的人民才能安享太平,我们的祖国才会长治久安。新报记者 信华
周万银 执行秘密任务 遗嘱都已写好
“我是1970年的兵,19岁入伍,当时我已经在工厂里挣工资了。”回忆起自己入伍的经历,周万银音量不自觉提高,声音有些颤抖,可以感受到一个老兵的激动。
1969年年底,19岁的周万银应招报名参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崇拜”。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会被选入哪个军种,直到一些穿着海军服的人来接他们,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
入伍后,周万银被安排到救捞中队,负责钒缆工作。1973年,部队组建第一批导弹艇大队,周万银因表现出色,被选拔到快艇支队下属的导弹艇大队,担任导弹艇大队枪炮班班长。周万银说,他还在救捞中队的时候,就听说部队要抽调人手到核潜艇和导弹艇,选拔人员的任务持续半年,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能够被选中。“光荣,现在想起来,那种荣誉深深地植入我心里。”
加入导弹艇大队后,从造船,到试航,再到导弹艇正式服役,一年半的时间,周万银全程参加了。“我在导弹艇5116上负责钒缆和枪炮,我们每次执行任务都是用拖船将导弹艇拖到任务基地,任务完成后再由拖船拖回来。”周万银说,导弹艇是那时候最珍贵的船,当时导弹艇被设置的寿命是448小时,一分钟也不敢浪费。
“海军生活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面朝大海心旷神怡,真实的海军生活那是非常危险和艰苦的。”周万银回忆道。用“乘风破浪”来形容海军训练,一点都不过分。“我们海军军营中有一句话,叫‘大风大浪才训练,风平浪静没任务’。”赶上好天气,部队要停训休整,只要报道哪天有台风或恶劣天气,那天保准有训练。“几个小时的训练都不叫事,有时候训练会持续20多天,满眼望不见人,除了船就是海。”不仅如此,海军训练都是在公海以外的训练基地,几百吨的舰艇在公海上就像一片树叶,在风浪里左右摇晃,上下颠簸。“有时候船一歪,就能掀起一层浪,海水都打在身上,流进船里;在浪头里,船几乎是直上直下。”周万银严肃地说,“如果是入伍新兵,就会晕船,不停呕吐。”
周万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导弹艇服役期间,有一次执行秘密任务,所有船员全副武装,吃穿用的都在船上。“我们吃的用的有补给船负责运输,在我们的背包中,连遗嘱都已经写好,就等着接到命令以后冲锋陷阵了。”幸运的是,没过多久,警戒解除了,周万银和战友们又重新回到了地面。“当时不知道怕,即便是再贪生怕死的人,穿上军装那一刻起,他都会变得勇敢、坚强。”
入伍6年,周万银对部队、对舰艇充满了感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使再想留下,也要与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军舰说再见。入伍的时候会想家,那只是一阵子,用周万银的话说,训练任务重,起床睡觉每一件事都有严格的规定,时间长了,就根本没有时间想家。可是复员就不同了,或许刚开始对于军旅生活的思念会被家庭团聚的喜悦所代替,可时间长了,曾经的战友情、部队情依然久久难忘。
1976年,周万银离开部队,两年后,周万银到上海旅游,在黄浦江大桥上一眼就看见自己曾经的伙伴——导弹艇5116的影子。托人打听才知道,“5116”被运到上海检修。“可惜当时我已经不能进到船里了。”
如今,周万银离开部队已经43年了,所有的舰艇、船只、武器等配置早已今非昔比。“当时我们最大的就是驱逐舰,再看现在,连航空母舰都有了。”周万银不禁感慨道,“对于我们技术兵种来说,现在的先进技术,我们无法驾驭。”70年,人民海军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陆战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部队等兵种不断发展壮大,武器配备不断更新,他们解放岛屿、剿灭海匪海霸、打击敌人维护海岛安全,用血肉之躯为我们保驾护航。都说岁月静好,只因为有无数人民海军战士昂首挺胸,不畏惊涛骇浪,来为我们负重前行。(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