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冒险检测 为清场战士探“雷”
快速变换侦测点
地面检测
每日新报记者 郭晓莹 文字编辑 王月焜 8月22日上午,记者在天津警备区官兵的带领下,再次深入爆炸核心区,亲身探访神秘防化兵现场救援。在爆炸核心区的大水坑附近,依然堆积着大量变形的集装箱。防化官兵3人一组,挨个钻进箱内取样。他们用专业红外测试仪分析危险品含量,并用喷枪在箱体上标写数字,用来区分是否有危险。为了保证安全,战士们每工作45分钟必须撤出场外,更换防毒罐,轮换另一批战士进入。
临危受命 200余人奔赴现场
“8月13日下午接到驰援的命令后,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国家陆上核生化应急救援队200余名官兵分两批赶赴现场。”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干事周景红说。参与救援的防化团携带有3G指挥方舱、红外遥测车、化学监测车、遥控机器人等50余台专业救援装备车辆,能够实现监测、遥测、化验和洗消等功能。
“我们设立的4个监测点分别位于核心区域的4个方位,重点对核心区域进行监测。红外遥测车重点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时掌握有毒有害气体扩散情况。”一位防化官兵告诉记者。
整夜无眠 防化兵们连续作战
8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防化兵整夜未眠。中士王荣荣是车组的一号组员,负责监测点的布设工作。最让他揪心的,还是便携式监测终端的工作状态。4个监测终端位于核心区域周边,最近的距燃烧点只有100米。这台设备所处的环境最复杂,灵敏度要求最高,测量的数据也是最关键的。终端电池一般情况下能工作9个小时,一旦电量减弱,就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当时针指到零时,团领导作出决定:让另外一个车组接替王荣荣车组。这意味着王荣荣所在小组要再次进入核心区,取回监测设备;另一个车组要深入核心区域,布设监测设备。“深入核心区域需要素质更需要胆气。白天,王荣荣和战友穿上50多斤重的重型防护服,背上压缩空气瓶,忍受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核心区域小心翼翼布置了4个监测设备。这一次,他们要在晚上作业,面临的考验就更大了。”一位防化兵在监测车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