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天津市对口援助青海省十周年。十年来,双方聚焦发展短板,创新支援模式,拓宽支援路径,天津对口援青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前行。通过资金注入、项目援建、产业扶持、智力帮扶等“十聚力”方式,全方位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为青海省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助推黄南州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成为黄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对口支援青海十年来,天津始终把项目资金作为重要抓手,把产业合作作为重点任务,把民生改善作为优先领域,把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作为关键举措,把夯实“五个认同”作为重要目标,真正把对口支援上升为“上讲政治,下系民生”的德政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天津始终坚持援建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累计落实援助资金10.35亿元(其中计划外援助资金2.6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27个。天津探索创新“开发式”对口帮扶模式,瀞度水厂完成投资6亿多元,累计向5400名贫困劳动力发放扶贫资金近600余万元。以“党建领航+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德吉经验”,通过“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办法,带动251户贫困户就业。支持农牧业良种工程、黄芪当归党参种植业和黄果果酱项目,精心培育芦笋、中藏药材、母畜牦牛等合作社,项目惠及十多个村的贫困户。借助天津农业科技力量,援建果蔬智能温棚,做大做强设施特色农业,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新亮点。成功引入天津昊航复合管业有限公司来青建厂兴业,“飞地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天津把解决“行路难、饮水难、如厕难、脱贫难、看病难”摆在优先位置,实施牧民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农牧业良种、偏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贫困村饮水安全、乡村环境整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着力破解“小实事”背后的“大民生”。
天津持续举办“名师、名医、名企、名家、名匠”的“五名进黄南”等系列活动,探索创新“培训+实践、基教+职教、对接+嫁接、智力+智慧”的智力援青“四加”模式。推动津青两地科技合作,先后组织农业、规划、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专家,对圣航农业科技园、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科技援青工作站等进行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天津选优配强援派干部人才,先后选派了4批122名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黄南选派了10批54名党政干部,互相交流挂职锻炼,着力为黄南州打造一支“永久牌”干部人才队伍。
天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天津在各分别选取一所学校,援派教师组团入驻,既抓教学又组织教研,并担任受援学校的副校长或校长助理,带动、辐射其他学校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实行团队作战。帮助受援地区培养本土医疗技术骨干,组织医务人员赴津培训,推行“师带徒”式的培训。
天津市在消费扶贫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助力青海脱贫。擦亮“特色牌”,协助制定消费扶贫产品、企业名录,组团参加“津洽会”、消费扶贫展销会和食品博览会,打好“黄南绿色有机牌”;织密“致富网”,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面,加强商贸企业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如天津优农链公司在黄南注册商贸公司,与当地企业和电商平台密切合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促进产品升级;延伸“销售链”,组织黄南企业参加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签订7份采购协议,签约额7315万元,推动天津港强集团与6家黄南企业集体签订5000万元采购协议。在津设立黄南州特色产品展销平台,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牧产品。协调加油站便利店展卖矿泉水、牛肉干等黄南特色产品,扩大农牧特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服务点”,支持尖扎沿黄乡镇保鲜库及交易市场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助推完善从产地到餐桌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服务点改造,将电商服务延伸到每个村,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牧民更好的融入到发展大潮中;助力“黄南游”,组织开展“天津人游黄南”“旅游人才帮扶”等特色活动,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
津青两地还全面开展结对认亲活动,通过话家常、帮思想、解难题、增感情,有力促进了援受双方交往交融,进一步增进“五个认同”。双方签订了包括政府部门、经济功能区、公检法司、工青团妇在内的140余个帮扶合作协议,形成了“六位一体”结对帮扶机制,做好“津青携手奔小康”这篇大文章。(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