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峡遗爱》由天津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联合摄制,讲述了天津市首位台湾同胞人体器官捐献者林戴源先生从捐献意愿确认、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器官转运、缅怀纪念的全过程。
《海峡遗爱》首映现场
《海峡遗爱》拍摄制作历时六个月,成片素材比高达1:30。对生命的敬畏、对捐献者及其家属深深的敬意以及对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一片热忱,促成了这部超越生死界限、诠释爱与希望的纪录片的诞生。
主创访谈
主持人:您作为第一个提议创作这部纪录片的人,此时此刻,在首映活动上,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吴军(市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制片人)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呈现给大家,当时的初衷是我们一定要拍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去回馈林先生和他的家人。在这里,我要代表所有等待移植的患者、包括移植成功的受捐者,再次感谢林戴源先生及他的家人这种无私奉献的大爱!这是一种生命的接力,一份生命的礼物,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希望可以通过记录片的形式,让大家能够更加了解、支持、参与人体器官捐献事业。
主持人:您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全程参与了这次捐献和拍摄的过程,您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
冯艾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策划)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动:感动于捐献者的无私奉献,感动于捐献者家属的生命之托。家属对红十字人的信任,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器官捐献事业做好。在缅怀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林太太给我发信息,一再对红十字会的工作表达感谢,中秋前夕,林太太给我们器官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寄来了亲手制作的凤梨酥,家属的肯定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此外,我特别为我们的摄制团队感到骄傲,正是出于对捐献者、对捐献事业由衷的敬意和对器官捐献共同的价值追求,使记录片得以完美呈现。
主持人:作为一名承担了全片90%拍摄任务的专业人员,您的创作体会是什么?
赵渤(主摄像)
作为一名从业经验15年的职业摄像,我以往的工作经历大多是理性地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观记录素材。但在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心态有些崩溃。从在手术室里拍摄器官获取手术全过程,到我看到林太太带着一双儿女出现,心情始终无法平复。完整的跟拍这部片子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心路历程,但当我得知林先生的器官在接受移植的患者身体里运转,并且成功救治了七个人的时候,那一瞬间我释然了、欣慰了。拍摄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细节让我深受触动,就是林太太在捐献确认书上签字的时候,她在籍贯一栏中毫不迟疑地写下了“中国台湾”,两岸同胞的骨血深情是大海无法阻隔的。
主持人:这部17分钟的作品你一共剪了多长的时间?整个剪辑过程要有取舍,在放弃的时候是不是特别艰难?
陈昇昇(剪辑师)
剪辑大概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期间摄制组还在不停地补拍。作为一名创作者,素材的取舍非常困难。在剪辑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该怎样做选择?所以我特别佩服这些器官捐献者、从事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还有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奉献”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里面包含的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反思值得我用一生时间去学习和经历。现在片子剪完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是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生命的课题。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能见证两岸生命接力这样一个有大爱的故事,我感到非常荣幸。
主持人:在拍摄剪辑的创作过程中,随时待命、不计成本、精益求精,是什么动力促使创作团队能有这样的表现?
魏楠(记者)
像这样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好故事,是需要让更多人知道的。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出于职业敏感,我对这个题材特别感兴趣。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地跟林先生一家、跟器官捐献协调员、跟这些做着平凡而伟大工作的人们接触,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很好地讲述出去,把这种跨越海峡奉献大爱的精神传递出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所有的不计成本,随时待命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也非常感谢红十字会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用我们的专业技术去宣传推广人体器官捐献事业。
反 响
张雯怡
(捐献者林戴源妻子)
老师,谢谢您,今天工作忙,刚刚看到您的讯息。和孩子看完了片子,谢谢大家用爱制作出来的影片。
彭桂亭
(捐献者林戴源生前同事)
片子拍得真的很棒,看哭了我几个同事。
庄术梅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教师)
看片的整个过程我使劲捏着自己的手,不让自己哭出声。哭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感动,更是第一次觉得生命延续是这样的庄重。
杜鹏瑶
(红十字志愿者)
感谢捐献者、医生、器官捐献协调员、各行各业关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人们,促成生命在新的身体里浴火重生,重回人间。
评 论
如果生命是一叶小舟,他们用爱和奉献,让许多人继续远航。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因为他们的默默守护,让更多人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以林先生为代表的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们,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完成了他们对“人生价值”最高贵的诠释。
器官捐献 生命永续
咨询热线:022-2730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