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变迁:“娘家路”的变迁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0年7月,王顶堤立交桥提升改造工程竣工。

2012年9月,经过提升改造的南京路,一片繁忙景象。

1980年12月,那时的南京路被称为胜利路。 资料图片

这个周末,天儿不错。家住河西区的李丽娟临时决定回趟娘家。从家出发,驱车直奔快速,上了津蓟高速,两个小时后,到达蓟州八仙山脚下的一个小村──下营镇古强峪村。冬季的故乡一点儿也不寂寞,有不少天津、北京、河北的游客前来度假。李丽娟不禁感叹:“公路修到家门口了,感觉进山、出山都是一脚油的事儿!”

回家这条路,李丽娟来来回回走了近30年。岁月流转,时光如梭,她见证着“娘家路”的变迁。

李丽娟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家门口一条窄窄的羊肠小道,是与外界联通的唯一通道。那时候,去趟乡里就是“出远门”。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1990年,她初中毕业,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市里投奔亲戚,离开家的时候,和妈妈抱在一起哭成一团。“那么远的路,不知多久才能回家见一面!”

有关家乡的路,李丽娟记忆太深刻了。

“有一次正赶上刚下过雨,我要回市里,可把我难住了。路上一个泥坑连着一个泥坑,根本没有车开进来,我硬是光着脚走出了10公里,好不容易搭上一辆拖拉机,才到了县城长途汽车站。”李丽娟感叹,每次回家都感觉像是“长征”,后来定居市里,孩子小的那些年,她不怎么回娘家,一个单程,五六个小时,太折腾。

行路难,最难的是像古强峪村这样的蓟州北部山区村。

下营镇太平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占林感受更深。太平沟这个小村坐落在八仙山的半山腰。改革开放初期,村里的唯一一条主干道,是村民用脚硬踩出来的,连马车都进不来。由于路难走,山里的果树丰收了,很难及时运出去,只能一点点将果子背到山下。偶尔有进村收的,收购价格至少比村外的低2毛钱。路难走,村里穷,那些年,只看到往外嫁的姑娘,不见娶进来的媳妇。

硬化路面少,路网不密集,高速路、快速路更是没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津郊,路况整体比较差。当时的蓟州,全区范围内的公路网只有227公里硬化路面,全区大部分是泥土路,路面很窄且坑洼不平。

要致富,先修路。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津沽大地。修路,是渴望富裕的人们最急切的期盼。

城市档案中记载了我市路网建设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泥土路到沙石路,从水泥路到柏油路,再到不断延伸的高等级公路。作为国内较早启动环城公路建设的城市,1986年中环线竣工通车,仅仅一年之后,外环线又宣告建成。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快速路、高速路、地铁在我市突飞猛进,目前,“7横6纵4条联络线”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高速公路总里程由0公里发展到1200余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10.6公里/百平方公里。

蓟州区公路办办公室主任孙建东说:“2008年,全区26个乡镇949个行政村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2012年,北部山区‘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式启动,最后27个自然村告别了狭窄崎岖的土路,使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自然村柏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

公路建设,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

这些年,李丽娟亲眼看着家乡发生了巨变。宽阔整洁的公路在山间蜿蜒,伴随着乌黑的柏油路,一批批城里的游客来了,越来越多的乡亲富起来了,一个个山里娃走出了大山,一批批大学生愿意扎根这里,为山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太平沟这个半山腰的小村,也通上了硬化路。村民买了小轿车,一溜烟开到了山下。村里的果子,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路通了,游客更愿意到山上采摘了,因为纯绿色无污染,价格比别处的还要高。

路,致富的路,通向未来的路。改革开放40年,这是一条幸福的路、奋斗的路。(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