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开区竹华里14号楼封控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大白”24小时值守在楼门前,为楼内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对接服务,而自己却无法与家人团聚。他们,就是南开区派驻到竹华里封控区的下沉干部。
对普通居民来讲,封控区即“禁区”。根据要求,封控区内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等管控措施。要想让封控区内的居民生活正常运转,需要大量人力提供保障。来自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干部王瑞自1月8日深夜接到任务后,和其他下沉干部已经值守在这里超过了10天。
“我也曾经被隔离,工作人员的辛苦令我动容。”
回想接到任务的那天晚上,王瑞记忆犹新:“匆忙收拾了一下,带上几件衣服就出来了。”王瑞住在西青区中北镇,上个月发生过疫情,他家所在的小区前不久才刚刚解除管控。经历过隔离生活,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工作状态让王瑞印象深刻。“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那么冷的天气,每天跑来跑去,让小区的邻居都特别感动。这次我也成为一名抗疫一线工作者,就要像他们一样!”
紧张吗?“有点儿,不知道封控区现场的状况,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另外,家人虽然很支持,但我明白,他们为我揪着心。”王瑞坦言,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有些忐忑,“关门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湿润的。”
来到封控区后,王瑞看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下沉干部,自己紧张的情绪顿时舒缓了很多,经过简单的学习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封控区+隔离酒店“两点一线” 忙碌中感动满满
竹华里14号楼共有五个楼门,负责值守该楼的工作人员分成3组,采取“三班倒”,每组10个人,两个人负责一个楼门。主要任务是为封控区居民输送必要的生活用品、清理生活垃圾进行,同时起到沟通衔接的作用。沟通方式很多,楼门口的对讲系统、手机、微信。王瑞说,居民最喜欢的是比较原始的方式,那就是在阳台上直接说。“因为楼层不算高,大家随时可以看到我们,有什么需要直接就说,时间长了就感觉他们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街坊邻居,每天就像见面打招呼一样,虽然隔着几层楼,心里的距离却很近。”
“您好,您需要什么?”“您点的东西送到小区门口了是吗?稍等一下,我们这就去取来。”“各位居民朋友,一会儿做核酸采样啊,大家准备好身份证等待医务人员上门。”一周以来,王瑞和其他下沉干部穿着防护服,每天在封控区和隔离酒店之间两点一线。去的地方不多,但没有一天走路少于两万步。工作内容不曾改变,变化的是居民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几轮核酸筛查过后,情况越来越好,大家从一开始的紧张、担心到现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倍感欣慰。”
“你们辛苦了!给你们添麻烦了,谢谢!你们都回不了家,在这一站就大半天,冷不冷?我这有暖手宝。愿疫情尽快过去,我们早日出家门,你们早日进家门!”这是王瑞所在的工作群收到来自竹华里14号楼一位居民发来的微信。“当时正好是下午,大家看到以后都特别兴奋,忙碌了大半天的倦意全无。”王瑞兴奋地说,“感觉再苦再累也值了,我愿意做居民最愿意信赖和依靠的‘大白’!我会一直在这里,直到解封那一天!”
“解封后,我想和家人吃顿饭。”
王瑞所在的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这次几乎全员下沉社区,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大家在业余时间有时会通过网络和家人说一说工作情况,相互鼓励。王瑞的妻子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次也加入了战“疫”行列。视频时,夫妻俩交流的话题很多。
“会聊各自的工作情况,更多的还是相互鼓励吧,我在封控区这边值守,她在方舱做核酸检测工作,家里是暂时顾不上了。不过,全市那么多医务工作者、下沉干部和志愿者都在舍小家、为大家,我们做这些真的不算什么。”王瑞说,自己昨天嘱咐爸妈一定要注意身体,除了买菜尽量就别出门了。疫情结束后,他最希望和家人吃顿饭,吃什么都行。
“爸说等疫情结束了,给我们俩做一顿好吃的。我答应了。”
(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通讯员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