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滨海新区> 正文

不负厚望 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华彩篇章

天津港全力构建本质安全绿色港口

天津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

“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

飞腾芯片

新区产无人机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企业展示机器人产品

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新区,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三年来,滨海新区始终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肩负使命、勇于担当。2022年1月17日,适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新区三周年,滨海新区也正开启全面建设美丽“滨城”、加快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征程。滨海新区将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交出新时代“滨城答卷”。

天津港: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

智慧港口绿色港口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港码头视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天津港发展从此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牢记嘱托,坚定向前。三年来,天津港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进世界一流智慧港口建设,把绿色发展贯穿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创造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全球第一”,勾画出发展新蓝图。

为世界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中国范本”

新年伊始,天津港“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内船舶作业井然有序,自动化设备运转流畅。而在自动化远程操控中心,岸桥司机紧盯屏幕上通过5G网络回传的超高清视频,娴熟稳健地操作着……

2021年10月17日,历时21个月建设的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这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以全新模式为世界港口智能化升级和低碳发展打造样板。一时间,巍然耸立的七彩智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更见证着天津港世界一流智慧港口建设进程。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技术部负责人陈培介绍说:“新投用的‘智慧零碳’码头比人工码头作业效率提高20%以上。”

智慧港口作为现代港口运输的新业态,已成为全球港口创新转型的理念共识。天津港集团大胆走独立自主的自动化码头升级道路,以智赋能,不断实现革命性突破,升级自动化码头2.0方案,推出“智慧零碳”码头全新理念,实现“智慧+绿色”深度融合,为全球集装箱码头转型升级打开广阔前景。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计划用几年时间加快推进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在这方面,天津港要走在全球前列。”

同时,天津港集团智慧港口建设奋进新征程、再攀新高峰,持续锚定基础设施智慧化、生产操作智能化、运营管理数字化、贸易物流便利化四大目标同时发力,高标准实施一批亮点突出的重大工程,加快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

多方发力探寻港口低碳发展路径

绿色是港口的本色,更是港口发展的底色。2021年年底,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并网,预计每年总发电量达到2330万千瓦时,将节约标煤约73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万吨。“近年来,天津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本质安全绿色发展模式。‘零碳码头’是天津港探索绿色转型的成功尝试,我们将逐步把这些成果拓宽到其他码头企业和整个港区,大力推广风能、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应用,实现整个港口用能的清洁化,逐步打造‘零碳港区’‘零碳港口’。”天津港集团副总裁杨杰敏表示。

与此同时,近年来天津港集团积极构建绿色运输模式,加快港内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强与港外干线铁路衔接,推广矿石与煤炭双重“钟摆式”绿色运输模式,全力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目前,天津港实现煤焦100%铁路运输,大幅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和扬尘污染;完成天津港绿色环保智慧干散货煤码头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实现散货码头翻车机、堆料机等设备的智能远程集中操控、皮带机智能在线监测、远程智能洒水抑尘控制。

未来,天津港绿色港口建设将坚持陆上海上绿色港口建设“两手抓”,提高绿色标准,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新要求,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以发展本质安全、夯实管理基础、加强科技应用、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运输布局、污染精准防控、美化生态环境为手段,全力构建本质安全绿色港口。记者 张广艳

“天津港人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信息部副经理 刘喜旺

这三年,对刘喜旺而言,改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刘喜旺现任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信息部副经理。2020年鼠年春节刚过,他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已经工作12年的“老东家”,来到人地两生的天津港。入职当天,刘喜旺就被智慧港口建设的雄伟目标震撼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辉映的码头宛如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这里不光有‘青春靓丽’的外表,还有硬核尖端的‘智慧大脑’。尽管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借鉴,我们天津港人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率先打造智慧集装箱码头2.0!”公司领导满怀豪情介绍说。

现在回忆起C段项目建设期间的一幕幕,刘喜旺仍感到有些激动。信息化是C段项目建设的最后一道工序,为了早日达成节点目标,避免工程建设相互干扰,白天码头、堆场、辅建区进行土建施工,晚上岸桥、场桥、ART、自动解挂锁站、自动充电桩、智能交通系统等测试。无数次装卸循环,经历了上百种交互实例测试,ART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与此同时,自主研发的智能水平运输系统全功能研发落地,13项世界级难题被一一破解,一个全球港口首个真正意义上的“5G+北斗”全天候全工况、全场景融合创新商用方案呼之欲出。

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投产运营,三艘船舶同时鸣笛的那一刻,刘喜旺感觉自己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在这之前,我觉得只是在干一个职业。现在,我明白了什么是干事业!”

如今,刘喜旺他们正在为解决系统与单车路径的智能容错问题而继续挑灯夜战。记者 张广艳

滨城砥砺前行 书写奋进新答卷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新区并作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三周年综述

落实协同发展战略

三年来,滨海新区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仅2021年,滨海新区就引进北京项目1095个,三年累计引进北京项目超过2700个。此外,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揭牌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三年来,滨海新区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1+3+4”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新区已集聚52家百亿级企业,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三年来,滨海新区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全力推动产业重构

打造绿色智慧港口

作为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天津港加快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高起步。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

聚力建设人才枢纽

三年来,滨海新区做优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生态圈”,聚焦“1+3+4”现代产业体系主导产业,相继成立了17个产业(人才)联盟,对12条产业链实现全覆盖。通过联盟打造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的优质生态,当好人才“五星管家”,精准引才、合力聚才、用心安才

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区积极对接天津市周边区域、河北省相关地市和北京市,共同开展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工作,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区域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2021年,滨海新区启动“美丽‘滨城’建设攻坚行动”,实施“五大战略”“四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历史的印记刻下三道年轮。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新区视察,作出重要指示,并在随后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寄托殷切期望,指明重要方向。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那些催人奋进的殷殷期盼与希望,全部汇聚成滨海新区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奋进追梦的前行力量。三年来,滨海新区全面践行、一体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显担当、展作为;三年来,滨海新区砥砺前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好政策好环境,令优质资源要素集聚;三年来,滨海新区主动对接,医疗、教育、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合作深化,民生福祉越来越多……

在奋斗中奔跑,在奔跑中成就,滨海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书写着新时代新答卷。

服务京津冀

肩负使命 共建“一带一路”

“现场各队站的人员,马上开始冬奥物资作业,各相关人员请到位,重点做好组织,确保接卸安全……”1月11日上午,随着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营销部值班经理张欢一声令下,靠泊在码头的“海丰联发”轮准时开始卸船作业。不到两分钟,装载着冬奥会物资的40尺集装箱顺利吊装下船,平稳装在集卡上直接驶离码头。

几天前,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袭击津门,但这并没有打乱天津港的接卸节奏。他们在立即开展员工核酸筛查、严格港口各项防疫措施的同时,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人员活动和公路疏港一度受限的不利影响,始终保持港口生产作业正常运转,以实际行动筑牢首都疫情防控“护城河”。

天津港集团副总裁刘庆顺表示,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明确的赛事物资海运货物进境推荐口岸,天津港在冬奥会物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海上门户枢纽作用。这里严格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有关要求,建立物资运输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为冬奥会物资制定专项接卸服务保障方案,优先保障冬奥会物资船舶作业效率,实现北京冬奥会物资运输无缝衔接。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视察天津港时的殷切期望。

诚如总书记所期盼的那样,三年来,滨海新区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全球物流产业链流通受阻、需求低迷等诸多因素冲击,世界主要港口普遍受到严重影响。而作为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天津港却逆势增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高起步。2021年,天津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港重要指示精神,深度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做好实体经济

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

“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视察时的殷切嘱托。三年来,滨海新区在创造良好氛围,搭建优势载体平台,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上下足了功夫。新区以各开发区为主战场,细化挖掘载体资源,形成了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南港石化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基地、临港新片区、海港片区、华苑科技园、海洋科技园、东疆保税港区、生态城中新合作区为主体的9个承接载体,引导北京项目向各载体集聚。围绕创业者的需求去改变园区生态,是所有在这里拼搏的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有问题先反映给理事会”“大家共谋共商共同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滨海新区在全国首创以企业为主角的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共治模式,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生动实践。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新区第一个组建共同缔造理事会的主题园区。在理事会成立的近一年时间中,这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深度融合,创新氛围更浓、营商环境更优,员工生活更便利。

据统计,2021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新增项目1093个,三年年均增长47%,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园区企业威努特获评2021年中国新基建创新力量TOP100,完成3亿元D轮战略融资;数字医疗项目中智科技自主研发的“中智社区健康屋”项目在滨海新区应用推广;科芯智慧农业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优秀案例;孵化的中科蓝海测试公司获批天津市级科普基地;海外人才创业项目华晟未来、生强科技入围全国博士后双创大赛总决赛等。

“要做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了,我们才能够扎扎实实、名副其实攀登世界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在视察滨海新区时强调的。滨海新区最大的优势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优势,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关键在于立足优势、放大优势、做强优势,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全力推动产业重构。

三年来,滨海新区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1+3+4”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新区已集聚52家百亿级企业,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15.8%;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揭牌……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呈现出高端化、集聚化态势,有效推动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滨海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迈进。

“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这是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京津冀视察后,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要求之一。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仔细观看了“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飞腾芯片、麒麟操作系统、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无人机集群智能控制系统等富有滨海特色的创新产品展示。

三年来,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不少新区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都取得了重大突破。2021年,飞腾公司、麒麟软件、中国长城和中国电子云四家联合发布了PKS行业解决方案。目前,飞腾CPU、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和全流程全环节立体安全防护的自主计算体系“PKS体系”,已在政府、医疗、能源、金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绿色计算信息系统的核心基础。“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研制部署也实现重大突破,部分计算节点已经上线开始对外提供服务。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三年来,滨海新区做优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生态圈”,聚焦“1+3+4”现代产业体系主导产业,相继成立了17个产业(人才)联盟,对信创、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2条产业链实现全覆盖。通过联盟打造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的优质生态,当好人才“五星管家”,精准引才、合力聚才、用心安才,建设人才枢纽。

滨海新区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滨海新区致力于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的“产业区”、高效便捷的“出海口”、宜居宜游的“后花园”、能源物资的“供应地”,最重要的是保障首都粮油等物资安全,天然气等能源安全,港口、海洋、网络等环境安全的“护城河”。2021年,滨海新区启动“美丽‘滨城’建设攻坚行动”,实施“五大战略”“四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仅2021年,滨海新区就引进北京项目1095个,协议投资额2821.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分别超过9.5%和12.9%,超过2018年两倍多,三年累计引进北京项目超过270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让人民满意

滨城百姓尽享民生福祉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满意。三年来,滨海新区不断与京冀加强社会事业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开展。一项项举措、一次次合作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环境生态方面,新区积极对接天津市周边区域、河北省相关地市和北京市,共同开展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工作,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区域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医疗卫生方面,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急)诊直接结算和京冀执业医师在新区多机构备案等医疗资源共享服务加速推进;教育方面,新区积极引进首都高校资源,中国核工业大学建设加快推进,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共建临港实验小学、与北师大附中共建十二年制学校,与北京朝阳教育学院合作骨干教师培养、与人大管理培训中心开展教师管理队伍联合培养;人才服务方面,新区实现了三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优环境、惠民生,一项项民生福祉让百姓尽享滨城新生活。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滨海新区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接续奋斗、阔步向前,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记者 赵贤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提速

“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我们很安心。”和能人居科技(天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艳平如是说。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三年来,科技园同北京中关村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结出累累硕果。挂牌以来,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提速。

创新资源加速融合

三年来,天津经开区和科技园始终牢记嘱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优化顶层设计,持续构建特色创新生态,切实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提升自主创新发展动能作为主责主业,持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

据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介绍,针对园区设立初期的体制机制问题,天津经开区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纳入法定机构改革,通过全员竞聘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园区管理团队,学习北京中关村改革的先进管理经验,将经开区科技创新局、泰达产发集团科技工业园公司整建制迁入园区。同时,京津两市协议贯穿“滨城”“中关村”双区创新联动建设的各个方面,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与滨海新区产业资源融合性逐步提升,形成创新与产业“优势叠加”。目前,天津经开区与北京长城所完成了科技园战略规划和产业、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打造以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3+1”产业体系。科技园战略方向和主导产业不仅服务于滨海新区的产业升级迭代,更加强了与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对接。

在京津两地协同方面,科技园更是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和低成本创业的载体,将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叠加。天津飞图同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北京来津企业,其研发的网数集群对讲机技术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实现应用,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据飞图同辉董事长梁红生介绍,2022年,公司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销售额预计将提高50%,人员也会扩展到150人左右。

这几年,园区北京企业在集聚科技资源、创造知识产权、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北京企业威努特已完成D轮亿元融资并成功获评中国新基建创新力量TOP100,2021年中国信创产业独角兽100强;和能人居获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已进入上市筹备阶段;科芯生态农业成为天津市乡村振兴联盟副理事单位,并作为主要实施方,积极推动天津20万亩设施农业项目。

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牢记嘱托,自主创新一直是科技园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滨海中关村硬创梦工厂、玑瑛创新中心、北创百联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获评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已在科技园形成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服务效能好的创新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塘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陆续投入使用,已在科技园形成知识产权创造、审核、运用、服务、保护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了知识产权保护“屏障”。

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揭牌并获评市级大学科技园。据天津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刘鼎成介绍,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园辖区内的“园中园”,通过相关合作,将进一步完善高校成果转化,发挥天津科技大学在生物合成、发酵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一批自主创新的“硬核”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已吸引30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教授专家团队入园。与此同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也在2021年落户科技园,2022年将迎来首批学生,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源头体系在科技园初见雏形。据了解,2021年,科技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入库64家,累计达到98家,较去年增长188%;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累计达152家,较去年增长281%;新增雏鹰企业60家,累计达到101家,较去年增长176%。和能人居、锐创环保、杰瑞石油工程3家企业入库瞪羚企业,在园区科技属性不断增强的同时,自主创新氛围也越来越浓。

“未来,天津经开区将进一步整合海河基金、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银行机构力量,设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基金,针对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打造立体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种子期’跨越到‘成熟期’,让自主创新氛围在园区不断涌动。”陈强表示。记者 王梓

“我们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党委书记 郑毅

2022年,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成立第六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三周年。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党委书记、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全程参加了总书记视察的接待汇报。时至今日,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令无数创新创业者欢欣鼓舞,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指示园区要在体制机制、自主创新、科技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要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我们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郑毅说,在机制上,共建共管共运营,着力推动园区融入经开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政策上,探索把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园区交叉叠加覆盖,充分将北京创新链与滨海新区的产业链相融合,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在产业上,将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可开发空间承载优势、海空两港优势和成本优势联合互补;在服务上做好延伸、拓展与优化,让企业无后顾之忧。

自挂牌以来,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3000家,注册资金也已超1000亿元,一批优质企业不断涌现,这让郑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们相信,借助中关村的丰富创新资源、成熟的遍布全球的网络体系,厚植创新土壤,快速引进以科技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打造类中关村的天津滨海特色创新生态系统,一座‘宜居、宜业、宜创’的国际化创新社区将跃然而起。”郑毅表示。(津云新闻编辑张晶晶)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