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聚焦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家长无助报警到游戏成瘾治疗,无不是道出了孩子的问题和家长的焦虑,那么学校的老师们是如何做好防范和化解未成年人网瘾的呢?带着最新发现的问题,记者分别咨询了海河中学和天津大学附属中学等几所中学。
手机变成了家长心中的“手雷”
15岁的张平(化名)刚刚初中毕业,回想他初三刚开学时,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事情还要从他刚刚考上初中说起。
应该说,小学期间的张平,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升入初中后,父母为了鼓励儿子,给他购买了一部比较贵的新手机。没想到,孩子手中的手机最终变成了家长心中的“手雷”。
自从得到新手机后,张平每天都沉迷于打游戏,在初一时,打游戏的时间还比较固定,每天仅有1个小时左右,家长也就睁一眼闭一眼过去了。没想到升入初二,伴随着学业的加重,张平打游戏的时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长,更有甚者很多时候自己待在房间里,关上门不让父母进去。
这种情况到了初二下半学期尤为明显,张平的父母也曾尝试和孩子沟通,但是张平却听不进父母的一点意见,家庭矛盾逐渐升级,吵架也成了家常便饭,经常是父母还没说几句话,他就躲进房间不出来了。
“砰”的一声响,听得父母心惊肉跳,房门也成了一家人的心墙。
由于沉迷手机游戏,张平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初一还处于班内中上游水平,到了初二时已经落到班级垫底了。最严重时,张平甚至想不上学在家打游戏,任凭父母怎样劝说都不管用。无奈之下,父母才向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求助,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老师身上。
学校的心理老师利用每天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对张平做心理辅导,每半个月做一次疏导,一个周期为三个月左右。最后经过张平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自己和父母都比较满意的学校。
亲子关系淡漠从游戏中寻安慰
初二女生小路(化名)玩游戏的时间更长,她的性格内向,父母单位都很忙,平日里交流也不多,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小路每天放学回家后,多数时间都消耗在打游戏上。
上了初中后,家长觉得孩子每天回家都这样玩可不行,开始给小路规定打游戏的时间。起初,小路还能接受,但好景不长,家长一次次缩短她玩游戏的时间,小路也出现了晚上睡不着觉的情况,不仅总是自言自语,甚至还跟家长抢夺手机。
这些变化让小路的父母非常担心,一边害怕她出现什么心理问题,一边又害怕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负担,只能暂时放松了对她打游戏的限制。
如同饮鸩止渴般的妥协后,小路的反常表现逐渐消失了,但是家长的心病反而更重了,无助的家长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于是求助到学校心理老师。
老师认为,小路的情况是典型的亲子关系淡漠造成的。小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跟孩子沟通,而小路是女孩,各种情绪需要父母关注和安慰的时候,只能从游戏里找安慰。尤其是网络游戏,同时很多人一起玩,小路心理上被关心被保护的需求,在游戏里的网友能给她,所以就不难理解小路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记者手记:
经过近一周的采访,“聚焦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这个主题越做越大,越做越深。如何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关键还要看家庭、看家长。
大多数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第一次认识网游,都是通过家长实现的。电子产品带给孩子的心理安慰远远大于同样爱玩爱看的家长。当物质安慰上升到精神安慰时,当个人需要团体时,网络大社区无形中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和认同,因为在虚拟的游戏空间中,未成年人也可能就是那个王者,而团队的努力、彼此的需要,成就了孩子的荣耀,那么充满诱惑。
随着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的严格管控,“王者荣耀”在周末时瞬间被挤爆上了新闻。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管控游戏平台其实只是一个方面,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反映学生由于游戏平台的管控平日里游戏玩不成了,就开始用手机转战各个短视频平台,关注各种游戏主播。用一位接受采访的家长的话说,就是“从自己打游戏变成看别人玩游戏”。
现在有家长谈网游色变,但是网络游戏不一定是洪水猛兽,玩游戏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沉迷,关键还是要有度,关键还是要看家庭、看家长。
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走出房间?家长要做的还有很多。
海河中学
沉迷网络游戏
已成为教育“痛点”
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天津市海河中学德育副校长石静告诉记者,很多一线教师都发现学生存在“手不离机、机不离手”的现象,过度接触甚至沉迷网络游戏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影响学生学业、体质健康等现象也呈增长趋势,这也成为老师和学校共同的教育“痛点”。
记者了解到,为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海河中学从2015年就成立了按照天津市心理健康学校标准建设的学生成长导航中心,目前也是天津市最大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配备的心理老师也都是从事心理方面问题的专业人员。石校长告诉记者,学生使用手机,学校倡导疏导在先,借以规范习惯教育。建议学生入校不要带手机,如果需要带手机,要将手机在进入教室后统一放到手机箱中统一保管。在家学习期间,家长要监督学生人机分离,其次是学校加大学生艺术体育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不仅在学校有体育运动的时间,回家也有体育运动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体育爱好。将对手机的依赖从体育运动中抹掉。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沉迷网络游戏
应注意亲子关系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严新宇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提起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严新宇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在游戏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现,很多家长看到的是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状态,但却不知道这有时是不良亲子关系造成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关爱的表现。
青春期学生需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认同,但他们还在学习如何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帮助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是学校、家庭的一个重要工作,如何引导初中生从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新的兴趣,代替网络游戏带来的虚幻的安慰,是需要家长和学校一起完成的工作。
据了解,天大附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开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早已设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学校的心理工作要想做得扎实有效,学校每年都有全体教师、班主任、心理骨干教师的专题培训和拓展活动。天大附中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规律,根据学校“活动——心动——行动”的心育模式精心设计活动。学校每年都针对不同的年级进行年级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开设心理课;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将“传承经典以美润心”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抓手,进行心育教育;在双三毕业班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等专题讲座,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小组辅导与个体咨询。(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