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足协在苏州召开中国足球联赛会议后宣布各俱乐部落实更改中性化名称的要求之后,相关的争议就始终没有间断。尤其对于中国足坛的几家经营时间超过20年的俱乐部而言,更名不仅影响球队文化传承,造成俱乐部品牌损失外,具体操作上还必然将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在更名后会导致球队的名称辨识度降低等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球队名称的改变对球迷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许多人对支持多年的球队名字早已有了感情,因此更名对一些球迷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因此在12月6日,上海申花蓝魔球迷俱乐部、河南建业红魔球迷俱乐部、北京御林军球迷会、浙江绿色旗帜、津门虎翼这五家球迷组织联合发表声明,主动“出击”反对中国足协对中性名更名“一刀切”的政策。在这份题为“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命脉”联合声明中,五地球迷表示:“足球是一种文化,足球俱乐部不是一家简单的企业,是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纵观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一直在坚持和传承的足球俱乐部屈指可数,反倒是异地转让和频繁改名这种事情对球迷造成很大的精神伤害。自己的主队,对常年站在看台的球迷来说是一种情感寄托,队名、队徽、颜色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后,球迷们也表达了三条态度:
1、支持中国足协对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性名称的规范化政策,相信中性名称有利于俱乐部品牌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给主队球迷归属感;
2、认为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存在20年以上,甲A甲B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俱乐部名称可根据球迷意愿允许保留;
3、支持中超中甲球队禁止异地转让政策,这样更有利于给主队球迷安全感。
中国足协掀翻之前所提出的“自2003年起名称未发生变化的球队可以不用改名”条款,自然很难得到这些中国足坛的老牌俱乐部与球迷的支持,“去企业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企业多年以来对中国足球所做出的贡献。一方面,为实现打造百年俱乐部的目标,企业在球队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投入,而且如“申花、建业、国安、绿城、泰达”这样的名称也早已深入人心,更名必然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损失;另一方面,球队改名工作本身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简单,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在工商部门的名称变更。事实上,由于各地在企业名称注册要求有所不同,有些中性名称很难获得通过,如果足协最后仍维持现在的更名要求,明年各队或也很难全部按时完成变更,甚至影响参赛造成不必要的混乱;纵使在明年更名工作全部完成,如果短时间内再度更名乃至频繁更名,对足球文化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足协原本计划在广州召开三级联赛俱乐部投资人大会,并在会议上正式公布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具体实施细则,但在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反对声中,该会议很可能将推迟进行。不过无论推迟与否,针对中性化更名的问题,中国足协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敲定方案。如果能够在各方面质疑与压力下审慎考虑,恢复在2018年中国足协《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规范要求的解读,允许“若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原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乐部长期、连续使用,使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可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那么天津泰达队也就能将保留住已经使用了近23年的名字。(津云新闻记者 曹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