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市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实施了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双城间屏障区规划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等生态工程。本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场景越来越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越来越多。875、736、153,既是本市的生态密码,更是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严格保护。 2016年以来,本市连续四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坚决禁止非法侵占自然生态空间,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2017年,全面禁止围填海造地,坚决保护好153公里海岸线。2018年,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93平方公里,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
着力修复。 对照中央环保督察指出问题,本市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制定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全面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湿地,全力守护“华北之肾”。特别是通过实施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湿地3.5万亩,鸟类品种增至251种、数量增至50万只左右,生态系统得到较大恢复,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加快建设。 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坚决避免摊大饼式发展,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十大生态工程,已初步形成林水相依、宜业宜居的生态场景,为京津冀再造了一叶“城市绿肺”。特别一提的是,去年西青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蓟州区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突破。(津云新闻记者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