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有需要,肯定还要冲上去,召之即来,来之必战,战之必胜!”在河西区援建人员返津后的健康观察点,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华北经理部经理张忠良,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后续的正常工作。他领队的25位专业技术人员逆行武汉,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两个项目的施工建设。经过所有参战人员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内按期完成两个项目通风、通水、通电的任务,圆满地完成了答卷。
2月16日清晨,雪后初晴。河西区领导带队,区商务、属地街道、卫生、公安和交管等各部门一路护航,在荣乌高速天津收费站迎接首批16名勇士凯旋。英雄,回家了。
“这个观察点环境不错,通风、采光都很好,每天配送的饭菜干净卫生,水果、牛奶、饮料都有。”观察期,张忠良每天都会和自己的队员通话,了解战友们每天三次的体温变化,聊上两句。作为观察点的酒店有电视,有Wi-Fi,网速也很快,这几天他一直在通过视频会议组织管理人员做复工前的准备: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生产,除了学习培训最新的防疫、复工政策,还要准备口罩、消毒液等复工前的防疫物资。“你看这儿的房间很宽敞,我住的这间是复式,楼下可以办公,起居在楼上,和在家没什么两样。”
“2月14日傍晚,了解到首批援建人员即将奏凯返津后,我们第一时间与援建单位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紧急协调区内酒店资源。”
河西区副区长蔡宁介绍,观察点的选址争分夺秒,一波三折:河西区星级宾馆林立,但疫情期间营业的仅有23家,满足观察点要求的也不多。经过三轮选址,一家民营的商务酒店老板站了出来:“只要你们看条件可以,我们就接,义不容辞!”经过调图纸比对,这家酒店虽然是中央空调,但每个房间的出风口是独立的,不会造成交叉感染,其他条件也很不错,最终初步确定了将其作为援建人员返津后的健康观察设施。这时,已经是2月15日16时。
“这次隔离观察的除16名援建人员外,还有3名工作人员。中建三局安排了2名工作人员照顾队员们的起居,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我们完全按照隔离点的标准要求,除了对每个房间做好前期彻底消毒外,每个房间还按照一天3次的需要足量配备消毒用品,并对消毒泡腾片怎么稀释、如何使用列出了指南,发放到每个房间。按照4天一换的标准为每屋配置了四套全新的床单、被褥、换洗衣物。”蔡宁每天都会到观察点转转,看看各个环节到不到位,通过电话了解大家有什么特殊需要。“我们专门配备了4名民警和2名社区工作者,京津宾馆负责援建队员的一日三餐,由值守的工作人员分发到每屋门口,队员们单独用餐后餐具和垃圾由专业的保洁员和监督员经过两次消毒封存集中处理。”
“英雄在前线流血流汗,不能让他们流泪,绝对不能让这些‘最美建设者’受委屈!”这家商务酒店原本不营业,听说援建的英雄们要回家,老板郭兴乾特意请缨,专门辟出了5层房间供河西区政府使用,房间面积都在30平方米以上,WiFi、空调、数字电视齐备:“费用全打折,能提供的我们都提供,全力支持,没有条件,不计报酬,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1987年出生的于时宽是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安装华北经理部招采部经理,施工时,负责空调系统施工的他正在和施工人员解决一个空调的技术问题,一个钢材掉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安全帽侧面,他的头被磕破了一个三厘米的口子。当时工程实体已经基本完工,当天晚上就要进行机电系统的调试,他只在医疗点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又赶回了工作岗位。回到天津后,他还需要再换一次线。为此,河西区政府联络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按照防疫要求和换线对无菌操作的要求,为他开辟了绿色通道,进行了包扎处理。
“在武汉时没敢告诉家人,现在已经差不多好了,家人也放心了。”按照防疫要求,于时宽在视频中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忙着在镜头里展示他的房间:“你看,房间很宽敞,住起来心情很舒畅,早饭有粥、有甜点,午饭晚饭一般两荤两素,还有汤和酸奶,水果和桂发祥的糕点随时补充。”这位“80后”的沈阳小伙已经在天津安家、立业,天津对他而言,也是故乡。“回来之前,我们多少有些担心,从武汉回来会不会给家乡人民添麻烦。回来看到这一路通畅的后勤保障,让我们的‘忧心’变‘暖心’。”公司承担着市一中心医院、航空口岸等多项天津的重大民生项目建设任务,伤还没好,他已经在网上忙着指挥劳务人员返程的隔离措施安排和防疫物品药品准备。
“召必至战必胜,必须上!”蔡宁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因为援建队返津租用的包车是“鄂”牌照,虽然有火神山开具的特殊通行证,但一路上仍然偶有“冷遇”。进津时,队员们提出为了不引起大伙儿担忧,是不是把车体的“湖北”字样挡一挡。“我们给包车的司机买了盒饭和糕点,小伙子连吃个热乎饭的时间都不肯停留,说不能给天津人添麻烦,放下援建队就开车走了。”蔡宁说当时差点就“飙泪”了,“疫情隔离了人群,不会隔离爱,他们一路可能受了委屈,仍然在每个细节上为别人着想,这些建设者夜以继日战斗在战‘疫’一线,我们更要做好他们的后盾,把河西、把天津温暖的力量传递到每一位英雄心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踏实。”(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