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又到候鸟迁徙的季节,连日来,新区市民王建民经常和志愿者同伴们到北大港湿地进行候鸟巡护。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是王建民最忙的时候,他忙着拍鸟,忙着护鸟,忙着为自己热爱的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事业付出满腔热忱。
今年60岁的王建民,被公认为滨海新区最资深的护鸟志愿者之一。19年来,他为护鸟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几乎亲历了所有新区“候鸟大事记”,曾获得“中国最美滨海湿地守护者”的荣誉称号。
摄影大咖走上护鸟道路
每到秋冬季节,爱鸟人士就会手持“长枪短炮”来到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候鸟们拍下一张张美丽的照片。在疆北湿地保护中心,有一个20多人的核心团队,他们不仅拍鸟,还定期巡护监测候鸟状态、清理水面漂浮物、安置提示牌等。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保护鸟类的光影“卫士”。而这支爱鸟队伍的组织者便是王建民。
王建民是土生土长的新区人,原本是一名摄影师。长期致力于全国山水摄影的王建民在2000年前后拍摄自己的家乡时,发现家乡的面貌与童年相比已截然不同。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可以一头扎进清亮的蓟运河游泳;小河沟里随处可见银鱼紫蟹;树林丛中,叽叽喳喳的布谷鸟无处不在……在后来一次拍摄鸟儿的过程中,他又看到了鸟儿们面临的严峻生存危机。
“我和其他一些同样爱好摄影、喜欢观鸟的朋友私下交流,他们同样为新区的鸟类逐年减少而感到痛心。”王建民告诉记者,随后他放弃做摄影大咖,毅然走上了鸟类保护的道路。“我们平时观察到的一些情况,可以传到观鸟记录中心,这些数据将作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进行研究的基础资料。”王建民说。
为救鸟差点失去一只眼
除了拍鸟,王建民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护鸟行动,这一行动就坚持了19年。
19年来,王建民救助了无数候鸟。2015年,王建民和志愿者在北大港湿地巡视,发现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旁边还有一只同类在陪伴着它,始终不离不弃。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王建民。情急之下,他第一时间冲了过去,抱起受伤的东方白鹳准备包扎,不料身受重伤的大鸟出于本能自卫,突然用十几厘米长的锋利鸟喙啄向了王建民的左眼。随着眼镜的滑落,王建民瞬间感觉到一阵疼痛。血流了下来,王建民感觉到自己视线渐渐模糊,看不见了。在场的其他志愿者担心起来,但王建民却反过来宽慰大家:“我还有一只眼睛,也可以摄影、拍鸟嘛!”好在有眼镜阻挡,眼白受伤的王建民手术后又恢复了视力。
护鸟队伍不断扩大
小群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王建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和带动全社会参与到保护候鸟的行动中来。“最关键的是要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王建民说,为此,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宣讲,到学校、社区招募志愿者去护鸟现场。
一年下来,王建民在学校的宣讲就有五六十场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保护鸟类真的很简单,我们不去伤害它们,关注它们的生存现状,就已经足够了。”王建民说。而令王建民欣慰的是,在他和同伴们的影响下,新区爱鸟护鸟的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市民逐渐提升了爱护鸟类的观念。
近年来,王建民不断扩大护鸟志愿者队伍,带动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鸟类的事业中来。他发起成立的疆北湿地保护中心还对湿地的候鸟进行巡护,全方位监测候鸟的生存状态,随时进行救助。这些都为天津地区的候鸟保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新区每年有100多种鸟儿栖息驻足,人们的爱鸟意识普遍提高,盗猎现象已少之又少。这对于他和同伴们而言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记者手记
新区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湿地资源,特殊的区位以及自然资源使新区成为鸟的天堂,大量候鸟更是把新区当作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以王建民为代表的一批新区爱鸟人士,为鸟而守候,为护鸟而奔走,经年累月,不辞辛劳,唱响款款“人鸟情”,为这些新区志愿者点赞。(记者:李婷婷 摄影报道 编辑:陈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