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改革开放天津纪事】一场持续29年的爱心接力:无数孩子的命运因此改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希望工程,至今已开设了29年,这29年间,全国各地偏远山区的孩子受益于它,圆了上学梦,犹如插上翅膀,振翅高飞,命运因此而改变。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新闻发布会,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这项公益事业不仅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也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渐富裕,希望工程成为了这些人伸出援手的落脚点。

这些伸出援手的人中,甚至包括小学生。

1989年11月初,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学生周桐,将自己准备买变形金刚的27元零用钱捐给希望工程,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29年后,津云记者联系到了周桐当时的班主任和校长,回忆周桐如何成为这样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这些年天津还有更多的爱心接力到希望工程,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一直在为希望工程进行支教与捐助,改变了山西、甘肃、重庆、新疆多地贫困学子的命运……

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周桐

“第一人”缘何而来?

与周桐一起成长起来的同代学子,都是独生子女,希望工程的设立让他们懂得了分享与关爱。

“当初,周桐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消息,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小朋友需要帮助,就自己写信给中央领导,把自己买玩具的零用钱拿出来,希望可以代为转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时任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校长的岳鑫龄告诉津云记者,“我今年已经80多岁,当时的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得了,但是他的这个善举后来被媒体报道过,挺受关注的,我们学校建校60周年的时候,还把周桐的这个善举列入记录。”

这个善举被媒体报道出来后,中央领导还在北京接见了周桐。“周桐成为了典型,此后在周桐的带动下,我们学校以及周边的学校都开始以周桐为榜样,为希望工程捐款。”岳鑫龄回忆,“当时学校比较注重素质教育,经常鼓励学生们做一些帮扶活动,周桐是班干部,这个孩子很不错,特别愿意帮助别人。其他的印象就不深了。”

“当时,班里有40余位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状况相对较好,我会经常给学生们讲道理,希望他们乐于帮助他人。”周桐的班主任任桐云如今62岁,身体不是太好,“我现在记忆力下降了,当时周桐这件事其实在我们班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班平日也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节的活动,素质教育方面的活动比较多。我只记得后来在周桐的带动下,班里很多学生都捐款了,从几元钱到几十元,多是学生们自己的压岁钱。后来,周桐升学之后就没有再和他联系过。”

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不仅有学生们在献爱心,老师们也常年帮扶希望工程。岳鑫龄回忆,此后的几年,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还一直对口帮扶河北的一所希望小学。岳鑫龄记得当时那所小学软硬件条件都很差,由于当地经济条件不好,整个小学的学生们,上课只有两间教室。学生几十名,整个学校只有两名教师。“学生们上课拿小板凳当桌子,后来,我们学校为他们送去了书桌,还带去了一些书本及旧衣物。”

就这样,学生们将爱心送到希望小学,这两所原本不相干的学校,“心”却连在了一起。

时代带来希望

希望工程设立这些年来,不仅有像周桐这样的小学生向边远山区的学生献爱心,更有很多大学生投入到支教工作中,他们直接深入希望学校内,面对面帮扶贫困学子,成为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坚强后盾。

山西省繁峙县属于贫困县,这里的教育条件落后,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从2005年起,组织学生到繁峙支教。“艰苦的环境,简陋的宿舍,用木桌搭成的床铺,这是第一年到繁峙希望小学时的场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团委老师杨奇告诉津云记者。

南开大学支教学生在山西省繁峙县家访

2011年,这所希望小学还曾因生源大量外流而停办。南开大学支教的学生们从弃用的教学楼中整理出5间教室,开办暑期学校。“南开大学的学生们暑期支教一般是半个月,看到学校停办后,将支教时间延长至一个月,到学生家里走访,为学生们补课。” 繁峙希望小学校长侯晓龙回忆,“我们希望小学原本的老师年龄比较大,普通话讲不好,很多学生到周边的小学上学了,南开大学学生们延长暑期支教时间,再加上我们当地教育部门的帮助,50余名学生又回到了希望小学。如今,我们学校引进了很多年轻老师,学校内学生稳定在40余人。”

2012年的山西繁峙希望小学

2018年,山西繁峙希望小学硬件条件越来越好

不仅仅是支教,“南开书屋”也于2014年暑期在山西繁峙小学挂牌成立,这些图书为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丰富的阅读资源。“南开学子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很多孩子希望未来也能进入南开大学读书。”侯晓龙说,“社会各界的帮助为希望小学带来了真正的希望,学校无论软硬件都得以提升。”

作为希望小学的校长,侯晓龙认为:“希望小学从设立以来,这些年帮助很多贫困学生走出了大山,培养出了社会栋梁。改革开放为贫困生带来了经济资助,也带来了精神关爱,感谢时代的发展。”

不只传授知识 更是拓宽眼界

“希望工程的设立不仅是要出人出力,更需要让孩子们从心底,自发的感受到改变命运的迫切性。”2016年到甘肃定西希望学校支教一年的天津师范大学学生金明昊,发出这样的感叹。

“希望学校所带去的希望,可以说是从大山中走出去的希望,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贫困山村中,没有富裕生活的对比安于现状,支教团的到来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理想。” 金明昊告诉津云记者。

1999年共青团中央招募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02年开始,天津师范大学开始派学校学生到西部支教。“最初一届是6名学生,如今一届已有十几人。”金明昊介绍支教团到希望学校需要支教一年,“甘肃、新疆、重庆三地的希望学校,都有师大支教团的足迹。”

1998年,天津师范大学师生还捐献了20万元,援建了甘肃定西的一所希望学校,命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随后,每年师范大学的学生都要到这进行支教。2016年起,金明昊在这所学校支教一年,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是2016年8月中旬,当时他坐着大巴车环山而行,大巴车在山路边停车,他和支教团其他成员翻过山路边的护栏,沿着小道走到了这所希望学校。

天津师范大学援建的希望学校

“由于这所学校四面环山,条件非常艰苦。” 金明昊回忆。那里气候条件干燥,所以一直没有通自来水,师生只能喝水窖中的雨水,没有多余的水可以洗澡,冬天天气寒冷,只能捡柴火烧取暖。”

这所希望学校如今有不到100名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条件好些的家庭,父母带着孩子外出了,剩下的孩子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老师有十五六人,再加上我们支教团的6个人,可以说师资不是最大的问题。” 金明昊认为,“由于贫困,这些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所以眼界有所局限,认识不到走出去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支教团的到来,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可以为孩子们拓宽眼界,让他们知道外面不一样的世界,给与他们改变命运的真正希望。”

支教团与希望学校学生在一起

希望工程如今已走过29年,此间帮助了无数贫困学子改变命运,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吹拂着这些祖国花朵,让他们扩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不仅教会了他们感恩,更让整个社会传递着希望与关爱。

(津云新闻记者 张赫洋)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