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蓟运河南岸的生态城白鹭洲湿地公园绿意盎然。
10年,3600多天。
相对地形地貌形成、城市人口聚集的时间来说,10年是短暂的。经过数千年的海水侵蚀,数百年的河水冲积,数十年的污水汇集,10年前,在渤海湾蓟运河口有了一片不毛之地。
但在短短的10年间,这里发生了巨变。
这片土地,从盐碱荒滩,变成了生态城市。
这,就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2007年11月,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确定在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共同建设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体现“三和”和“三能”——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
建设未始,规划先行,由中新两国100余名专家组成的规划团队提出,两国政府确立生态城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三个方面22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4条引导性指标,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地量化诠释了生态城市。当时,每一项指标都显得那么遥远,但是,10年后,这些生态、健康、环保的指标逐步得以实现。目前汇聚中新两国团队力量编制指标体系2.0升级版。
从第一棵树的种植,到完成近1000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从第一栋绿色建筑综合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到近期智慧大厦和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落成,建筑面积达134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近万栋房屋;从污染严重的营城污水库到水质清澈、波光粼粼的静湖,从淡水奇缺到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近100%、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一座美丽的城市展现在居民面前,浸透了规划、建设、管理者们的智慧、心血与汗水。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新天津生态城,对开发建设提出殷切期望: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现在,生态城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绿色覆盖率达50%,本地适生植物比率达70%,规划人行步道和小区绿道235公里,其密度远大于机动车道密度。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每天人均垃圾不超过0.8公斤。
在生态城第一社区服务中心,从新加坡培训归来的社工副站长王灿介绍,借鉴新加坡“邻里单元”模式,生态城按照“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的三级居住模式,已建设3个社区中心,形成了500米半径便捷生活圈,居民步行约15分钟,能在就近的社区中心买菜、看病、娱乐、办事。
中新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生态新城,十年树木,十年奋斗,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典范,其运营模式、治理方案、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被广泛推广,这是一座希望之城,也是一座未来之城。(津云新闻编辑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