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第五届滨海新区汉沽飞镲节开幕 传承非遗“05”后来接棒

敲着鼓、打着镲、踩着乐点儿,400多位列队有序的汉沽飞镲传人穿着彩衣,一边扭着身子,一边挥舞着手里的彩绸,场面煞是好看。

昨天上午,在滨海新区汉沽体育场,“迎中秋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五届滨海新区汉沽飞镲节”开幕,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汉沽飞镲表演刚一开场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喜庆热闹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汉沽飞镲起源于清末,它的产生和当地渔业生产生活有很大关系。今年70岁的汉沽飞镲传人赵满宗大爷告诉记者,旧时的渔船上都备着鼓、铙和镲,用来引诱鱼群入网;而由于鼓声、镲声在海上能传很远,在那个缺少通讯工具的年代,有时也作为渔船间联络的信号,以及捕鱼作业时渔民们拉网的口令。久而久之,汉沽飞镲逐步衍生为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

在飞镲表演过程中,很多初次观看的人只是“外行看热闹”,完全读不懂这一个个动作的含义。面对这些疑问,赵满宗当起了解说员:“飞镲集合了音乐、舞蹈、武术多个门类,今天表演的是淴镲、镲缕、掏镲、怀镲、分镲,还有叉花盖顶、古树盘根、鹞子翻身、苏秦背剑、怀中抱月等10多种技法。”一边说着,赵满宗形象地猫下腰,用手比划起来:“你看他们表演时,一、二、三……就好像是那鱼虾,一筐、两筐、三筐这样搬起来;还有你看那海浪,有高低起伏,咱这手臂摆动的姿势也是这么来的。而且,飞镲要‘飞’得精彩,除了舞镲的,伴奏的也很重要。“赵满宗说,鼓点儿得有轻有重、节拍准确,因为鼓是有“表情”的,面无表情地打鼓,和充满喜庆地把鼓打活了,观众的感受绝对不一样。听着赵满宗的讲解,引得观众开始从飞镲表演中寻找着对应的动作和架势。

记者发现,在19支队伍中,有9支队伍是由“05”后组成的娃娃军团,别看他们年龄不大,可表演起来十分卖力,着实有那么一股精气神儿。现场不少看表演的人说:“真不错!汉沽飞镲算是后继有人了!”“孩子们的表演原汁原味的,而且看着更时尚了。”

今年9岁的王宝恩就是其中一员,他3岁时练习飞镲,4岁时就掌握了近10个鼓点套路。他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喜欢飞镲,现在上学了,每天还会坚持练习,因为听大人说,这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传承传统文化。”

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汉沽飞镲位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也是滨海新区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多年来一直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这几年,汉沽飞镲已从街头巷尾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且屡屡获得国内国际多方面的肯定。目前,汉沽地区共有20多支专业飞镲队常年活跃在社区、企业、部队、镇村和学校,注册的习练者达400多人。汉沽文化馆非遗中心负责人张春勇表示,每年都举办汉沽飞镲节既是大力弘扬滨海新区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让市民能够欣赏、认识到这种精彩文化的美,然后更好地将汉沽飞镲保护和传承下去。(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