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放眼天地,万类霜天竞自由,而当现实的成功学、传统的教育观、师长的意志、世俗的眼光渐渐成为一道道的枷锁时,我们渐渐忘却了本应属于孩子们的自由,他们的心之所向、爱之所往。
每当想到这里,脑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只雏鸟站在巢边抖羽振翅,身边没有父母的看护,面对的只有广袤无垠的天地,当它一跃而起,剩下的时间只须用生命去冲击属于自己的飞翔高度,而当我们谈论人生价值时,不也是在衡量着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与宽度吗。尊重孩子的自由、善意的理解与包容、合理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用智慧与双手去拓展属于自己的生命维度,是本文给予读者的一个样本,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真思索的话题。
暑假刚刚开始,记者走进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本意是去了解这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项目单位的“8S”教学管理理念与实践的。
这所学校把起源于日本的“5S”“6S”等标准化管理模式借鉴过来,创立了“8S”学生管理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中,有章可循,不断成长。正因其独特的办学理念、规范的管理,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现在已建设成为全国中职学校的模范,教学质量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名列前茅。
因着暑假的来临,校园内是空荡荡的。但是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室里,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记者看到,同学们在专注地研究眼前的机器人,利用自己学习编程得来的知识,指挥着当前社会最热门的AI们左右摆动,摇头晃脑。
学校党委书记张文仲告诉记者,这是学生们利用假期的闲暇时间,准备新学期即将到来的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比赛,这里不乏曾经获过全国大赛奖项的同学。
他们专注的样子,让记者的关注点完全转移──
帮助孩子们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指导孩子们愿意全身心地投入,这种专注与投入不仅仅局限于求学阶段,而是延伸至进入社会后的就业,乃至贯穿一生,这难道不是教育本身应该有的模样?
他们专注的样子,让记者看到了教育的真谛。
他们是中职生,就是在中考中没能升上高中的所谓落后生。但那又怎样,他们在这儿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愿意在别人已放松休假的时间里为之付出,潜心在自己的研究里,还有比这更赞的吗?
看着眼前专注的孩子,记者相信,在让孩子考上名校成为我们太多中国家长的信仰的当下,他们的未来,并不一定比那些在名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差。
学生说:
因为感兴趣,所以学得有劲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室,记者与王宇超同学交谈。
王宇超是从山西阳泉考过来的,分别在2017年、2018年举办的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与天津一等奖的成绩,今年暑假他已毕业,马上要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升入更高一级高校学习。
他告诉记者,在他的中小学阶段,父母对他的教育很重视,要求也很严格,放学回家,父母天天盯着他学习,不完成作业不能出去玩,也像众多家庭都上演过的一样,他的手机是两代人关注的重点,一个要偷偷看,一个要千方百计防着他偷偷看。
“那时候小,不懂事,父母逼着学习,我自己也没有太努力,一直在应付着学。在我们那个初中,430多名学生,最后264名考上了高中,我因为差了8分落榜,来到了这所学校。”王宇超告诉记者。
到了新学校的王宇超却像换了一个人。
“这里的同学都是平等的,老师看大家的眼神是一样的,而不像是在小学、初中那样因为成绩落后而被忽视。我选择了机电专业,这里动手机会很多,每周差不多一半文化课,一半实验课,看到自己焊接上去的小灯泡会亮,小喇叭会响,觉得很神奇,一下子就有了学习的兴趣。”王宇超说。
说起参加机器人竞赛的历程,也挺不容易的。一开始大家自愿报名参加兴趣小组,学校老师利用中午课间休息的一个多小时时间为兴趣小组的学生上课,先学理论,再到实操,得学会编程、动手组装。
“挺难的,一开始想到放弃,这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同学放弃了。我在老师的鼓励下坚持下来了,后来又在竞赛中获奖,大大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也更愿意投入精力到学习中去。比如过去我英语一直不好,但机器人操作中许多说明书都是英文,所以我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英语赶上来。这样的学习劲头过去是没有的。”王宇超笑着对记者说。
王宇超的指导老师张聚峰告诉记者,机器人技术应用比赛是一项全新技术领域的赛项,比赛时间基本在4到6个小时,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是高强度的考验。所以平日的训练就要格外刻苦,临近比赛的时候,老师和学生每天在实训室一练就是12个小时。这位同学在获奖后,把喜爱书法的同学亲自书写并赠予他的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贴在自己家中,他的父母也为孩子的变化感到又惊又喜。
“远远地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为自己成长而欣喜的奋进之情。”张聚峰说。
张文仲介绍,张聚峰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也说明了兴趣引领的学习走得会更远。
2000年,张聚峰初中毕业,当时的分数可以选择当择校生,升上普通高中。但张聚峰自己选择了中职,读了自己喜欢的商务英语专业。中职毕业后就业一段时间,再次参加春季高考考上高职,从英语专业转到自己感兴趣的机电专业,发挥自己从小爱动手的特长,一路专接本,读硕士,目前正准备攻读博士,在自己一众初中同学中显得出色而与众不同。
“张老师在我们学校既是机器人方向的竞赛团队带队老师,同时因为有英语专长,而参与我们专业的英文编译工作。”董校长说。
谈起成长经历,张聚峰感慨地说:“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当初没有因为面子好看,逼我上普通高中,而是听取了我自己的选择,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走在一条自己摸索出来的正确的路上,从而让我寻找到了自信。”
“现在许多家长逼着孩子走他设定好的路,一方面有面子问题,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目标。真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进入职场后,毕业于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有追求幸福的能力。替父母实现当初他们没有实现的目标,如果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没有内驱力,多半这个目标也是会落空的。”张聚峰说。
家长们说:
远离“木匠父母”
做一个“园丁父母”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智慧型的家长。当然,这些家长大多年过不惑,在育儿过程中有过多年与孩子“厮杀”经历,知道哪些地方自己做错了,哪些地方有经验可谈,有的家长的孩子已进入职场,长大成人。
有一位家长向记者推荐了《园丁和木匠》一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书中用园丁与木匠的比喻,提出了如何当一个好父母。
“园丁父母”提供给孩子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接受和欣赏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园丁在种东西的时候,只要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会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孩子也一样,一个“园丁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会发生各种新奇、怪异、有趣、难以预测的变化,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应对的方法。
“木匠父母”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木匠父母的心里实际上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常常被父母提起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孩子天生就是杂乱的,但这种杂乱是很有价值的。世界一刻不停在变化,谁也不知道明年或者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只有保持开放和灵活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而孩子的学习方式恰恰是开放和灵活的,他们通过探索(explore)来学习,而成年人则通过利用现有知识获取新知(exploit)。
多好的比喻。
一位在北美学习社会学并辅修心理学的妈妈,则更多地向记者分享了发达国家的育儿理念,反思我们中国的家长替孩子做得太多了。
她分享了自己在当地幼儿园做义工的经历。那边的老师带三岁的孩子,不管什么天,只会问一下孩子“冷吗”,然后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添加衣物,在中国的话,妈妈们早就自我作主把衣服给孩子穿上了。在院子里奔跑的十几个孩子,怎么玩都可以,老师们不会去限制。
谈到孩子的逆反,这位妈妈说,逆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种正面的反应,孩子通过逆反在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父母管教失当,孩子的逆反期是在争夺修正机会的最佳时刻。所以,家长一旦遇到青春期的孩子逆反,不应一味地把这事当作孩子不听话,从而引起大冲突,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中是不是有失当的地方。孩子通过逆反在宣告他长大了,他的事情需要更多地由自己来作主,而不再是当一个父母眼中的好宝宝,当一个傀儡。
她说,亲子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许多时候是家长在为孩子焦虑,焦虑孩子的未来会不会过得不好。
“其实他的未来是他自己的,他所有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他的财富,即使这段路暂时走弯了。”这位妈妈的观点与祝会清校长的观点不谋而合。
这位妈妈因为生活在国外,更了解国外大学的录取规则。“在申请大学这一环节,是很科学的设计,但太多的中国家长要为孩子花钱请专业人士来帮忙,助力孩子进入国外名校,这其实给孩子的未来挖了一个大坑!”她说,“投入热情做一件事情,比名校更重要。”
还有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家长对记者表示,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有进步有发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有用武之地,有施展机会,所以不能用一个模子塑造人。社会需要人才的多样性,要承认孩子发展的多样性,保护孩子的天性。他自己的女儿没有上任何辅导班,也没怎么管,自己考上了好大学,并申请到了英国留学。
另一位妈妈觉得:“如果孩子身体健康、心理稳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生活情趣、知道团队精神、懂得感恩、做事尽心尽力,真的比高考多考50分强!”她女儿也在父母忙碌的工作中自我成长,目前硕士毕业留京工作。“如果时光重来,我要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陪她旅游。”这位妈妈说。
有一位爸爸则反思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对成绩的关注挪移一些到孩子性格的培养上,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业余兴趣培养上更多花一些时间。
“如果时光重来,我想我不会那么严格要求儿子,希望儿子生活得可以更开心一些,快乐一些。”董小雪儿子一路名校,留学归来已就业,她这样对记者说。
教育专家说: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有太多的设计
一方面被分数、升学、课外补习班裹挟,在滔滔洪流中随波逐流,不能自拔;一方面又痛惜孩子除了学业,失去太多其他的成长和快乐,家长们在教育上面对的两难,到底该如何抉择?
毕业于北师大教育系,从教20多年的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执行校长祝会清想对家长们说的是,万物生长,各自有时。
“对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设计,孩子的成长是水到渠成的,家长们要允许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而不是一味地与他人比较。”祝会清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祝会清解释,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一定要淡定,因为一辈子很长,孩子不会因为一个迷失就影响人生大方向。把人生放长来看,把目光放远,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只要不被破坏,他就可以自由地成长,孩子天性里有很认真、很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他有无限能量去探索。
而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在12年漫长的求学阶段评价单一,孩子们的所有热情都被动或主动地消耗在同一件事上,许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是找到了兴趣点也被大人不断干扰或破坏,这也是造成许多大学生考上大学之后失去学习热情,不再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原因。北大附中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自然性、天性不要被干扰。北大附中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除了学科类课程,还会按照孩子螺旋上升的心理需求,设计一些活动类、实践类和成长类的课程,比如艺术、技术、体育、实践、独立研究、公民教育等,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一方面满足了孩子高一些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保有一部分被分数掩盖、压制了天赋的孩子们的自信心。
“教育应该回归到人,孩子应该作为一个人而被理解,被尊重。现在许多学校,只是办成了一个培训机构,为了升学而办的机构,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这样的学校不需要创新,消耗也少,也容易被家长信赖。”祝会清说,“在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国际部,宿舍不断电不断网络,许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学校管得越严越好,不断网络孩子一宿看电视,通宵打游戏怎么办?而我认为强压没有效果,总有一天孩子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需要学会自己去控制欲望,去合理安排好时间。”
作为一个妈妈,祝会清期待自己的女儿的人生是丰厚的、充盈的,她可以在求学阶段去涉猎很多东西,而不希望她只知道语数外,物化生。
“因为这个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如果女儿不能更多地去感受的话,太可惜了,而且她不去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那么我觉得她去追求幸福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她说。
说起女儿的成长,如何让女儿在单薄的分数与充盈的人生中合理安排,祝会清说,自己当然也不排斥孩子的分数,分数是一个孩子学业素养的体现,但是评价孩子还是要多维度地去看。
“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学校给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元的,会在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去考察,当评价的维度丰富了以后,学校能呈现给你的孩子的成长就丰富了,立体了,这样就会降低家长们对分数、对排名的焦虑。”祝会清说。
做好家长角色,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历练。祝会清认为,对家长来说,抗击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成长,多去阅读,去吸纳专家们、前辈们的经验。爱孩子,要用对方舒服的方式去爱,孩子才能接受。当家长意识到孩子接受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的个性化需求时,家长可以考虑给孩子换一个环境。
“现在民间出现许多创新的好的学堂,促动教育转变,力量虽然微弱,但还是充满希望。”祝会清说。(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