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李川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八个字让全国人大代表、人社部的老领导孙宝树激动不已。同样对《报告》中工匠精神表述感到振奋的,还有来自一线企业的万文雅代表。
“大国工匠正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基础。培育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提升中国产品品质,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这是两位代表的共识。
在孙宝树看来,与制造强国之间的差距,既有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研发实力不强的原因,更有工匠精神缺失、大国工匠数量不足的因素。缘于此,孙宝树对工匠精神给予了持续关注。去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他还提出,全社会应注重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助力创新创业。
“无论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还是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工匠精神’被多次提及和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对于工匠精神近年的崛起,孙宝树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积极进展。”身处一线的万文雅感受更加直接,“人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去年央视热播的《大国工匠》就是例证。”
“在描述工匠对技艺和品质的坚守时,人们经常会用‘安静的心’来形容。‘安静的心’往往来自职业荣誉感、稳定的收入和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万文雅说,“现在,很多技能大师都反映带徒弟不好带,正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她建议,通过改革工资机制,让“工匠们”的收入与其技艺相得益彰。通过完善相关机制,让技能人才凭 “绝活”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技能人才地位不高、收入不高,政府投入、激励、保障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社会大众不想当技工、不愿当技工。”孙宝树也实事求是地道出技能人才发展的瓶颈。他认为,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创新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成长成才保障机制,加快相关立法,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更多年轻人成为“能工巧匠”。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这些长寿企业的秘诀都源于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孙宝树认为,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企业要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技能人才对职业理念、职责和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各级政府要全方位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构筑培养各类紧缺技能人才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