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探访距事故核心区最近小区
天津日报记者 米哲 44栋高层、3100余户、8000余人——海港城小区,距离爆炸事故核心区不足600米。
这600米,目光所及,一片狼藉。
作为与事故核心区距离最近、面积最大的居民小区,这里无疑成了“重灾区”。
本报记者昨日深入小区内部,探访灾后现状,采访负责救援安置工作相关人员。
“数不清的百姓、众多受灾群众,大力支持、高度理解、充分信任,谢谢大家。”“这份信任让我们每个现场救援人员都备受鼓舞,我们必不负所托。”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张传捷开门见山。
张传捷介绍,“当前最紧迫的是做好转移安置工作,迅速对大楼进行排险检查,尽快让受灾群众可以回家取物。有需要高考通知书的,有需要身份证件的,有需要企业公章的,我们心里急啊!两三天吧,争取再快!”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由于楼体的整体维修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临时安置补助办法。“有些受灾群众准备在外租房,有些投亲靠友临时安置,政府将给予一定补贴,最大限度降低百姓损失,额度可能要比当地平均租金略高一些。”
经专家初步鉴定,小区楼体主体结构影响不大,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对房屋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定价,并同时启动保险理赔程序。
记者走进小区深处看到,基本上所有门窗、玻璃全毁,很多业主停放的车辆被坠物砸中,玻璃碎了、车顶瘪了、车漆被划。从一楼向上数,每家的窗户都是“敞开”的,窗帘吹出楼外。尤其严重的是小区阳面一侧,由于面向事故方向,巨大的冲击波让墙体满面疮痍。
每栋楼每个窗,一个个“贯穿伤”。不难想象,在灾难发生那一刻,这些楼体里的百姓承受着何等冲击。
采访时刻,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工作着,记者不便过多打扰,身边巡逻的武警战士一字而过,日夜守卫着居民的财产安全。有理由相信,信任会鼓舞着我们迎来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