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记者 吴彦 通讯员 王建强 房永春 2月18日下午,武清区黄花店镇杨营村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作为村里的保留节目,每年都要上演一场传承百余年的“杠箱会”。
“杠箱会”就是一种“皇会”,杨营村的副书记李秀申介绍说,相传杠箱会是在清光绪年间传入杨营村的。当时,村里有个叫李荣先的老艺人,在邻镇的梁各庄村学到了杠箱会的表演艺术。回村后,李荣先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家人、朋友,后来一些年轻人也加入到表演队伍中。杠箱会的故事源于宋真宗年间,李妃上香遇上大雨,道路湿滑,随身财物只好由随行的众人肩扛手抬一路运送。
“杠箱会一般由四面大旗开路,后面跟着10名身着金黄色服装、头戴金黄镶红边巾帽、腰扎金腰带的随从,每两人一组,用一根5 米长、碗口粗的木杠,抬着长80至100厘米、宽40至60厘米的大木箱。这些木箱插满彩旗,第一组为龙箱,其余四组箱上分别描绘着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李秀申介绍说,在行进过程中,两个人都不能用手接触木杠,同时,还要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无论是肩扛杠、前胸顶杠、肚子顶杠、喉咙顶杠、后背顶杠,或是换肩、翻转、倒立踹杠加前滚翻加鲤鱼打挺等,都绝对不能让箱子掉下来,那箱子得五六十斤重呢。”
“我们全村有1000多人,现在能演‘杠箱会’的有四五十人。”李秀申说,除夕这场“皇会”是村里的重头戏,“能耍两下的”都会参加,演员大多五十多岁,“年纪最大的已经76岁了,以前当过我们村里杠箱会的会头,表演的时候,都走在最前面,很有功夫的。现在,老爷子主要打打鼓,带带新人。”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前,杠箱会的表演曾中断过一段时间。后来在两位村民的召集下,村民们置办了乐器、服装、道具等,杠箱会才重现风采。2012年,杠箱会被列入武清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政府协助村民购买了新鼓、镲等乐器和黄绸表演服装,让这门传统艺术进一步发扬。“现在,也有十多个孩子开始学习杠箱会,年纪最小的才12岁,正在开始学习打鼓。”刘秀申说,希望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