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当今时代,本土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要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充分挖掘、培养和发挥本土人才的优势,持续推动本土人才培育工作迈向新高度,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不断壮大地方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笔者看来,无数事实充分说明,培育人才只有靠自力更生,招才引智只是权宜之计,绝不能过度依赖,像“园丁”一样加强培育,才能让人才蔚然成风。
要算长远大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育是一个缓慢过程,既涉及到中小学教育,也关系到广大科研院校,既要重视在校教育,也要抓好继续学习,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从短期来看,直接引进人才能够立竿见影,效果一目了然,但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人才,引不来也留不住。只有立足长远,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才能从根本上壮大人才队伍。
要有信心韧劲。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才培育的过程并不轻松,既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职能部门进行系统规划,还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以及资金的保障。人立足地方的主导产业及发展规划,有明确的培养重点和方向,绝不能盲目地投入,遇到困难就止步,只有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要有精细思维。事实上,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缓慢过程,要做出重大贡献,也需要多年的沉淀与努力。要人才培育上,绝不能吃“大锅饭”,必须因人而异,走精细化培养路线。对极其重要的特殊岗位,要专门搭建平台,安排导师进行辅助,及时解决困难,为人才成长、创业扫清障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励人才勇往直前,不断开拓创新。
人才培育要发扬“园丁”精神,唯有打通了人才培育通道,让各行各业人才脱颖而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张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