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基层党组织紧扣领导干部对党忠诚、战略定力、人民立场、实干担当、廉洁底线等方面,对领导干部政绩观进行全面“体检”。在充分听取所在单位党组(党委)对考察对象政绩观表现情况鉴定意见的基础上,组织考察对象的同事、家属以及服务群众作为“政绩观评价员”,利用数字化考评系统,对考察对象表现进行“体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差很远。对广大领导干部来讲,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决定了其工作的重心,一旦热衷于投机取巧,做表面文章,就可能把大量心思花在“形象工程”上面,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还可能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大拆大建、豪华装修等现象被中纪委点名,根本原因还是其政绩观发生了偏差,经常进行“体检”,及时纠错才能防微杜渐。
要严管厚爱,打好“预防针”。思想之弦如弹簧,压一压就老实,松一松便反弹。一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大,动不动就能左右上亿的资金,尤其要通过建设“吸睛工程”,赢得上级领导的满意,就可能脱离民心,一味干“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要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党的思想和理论,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作为工作重心,才能避免政绩观跑偏。
要形成常态,避免“一阵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岗位、权力、经历的变化而改变。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最初都能勤政务实,热衷于民生工程,但时间长了,受到的不良影响多了,就可能为了自己的一些“小打算”,花钱在表面下功夫,干一些不切实际的事。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形成常态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领导干部负责的项目、工程、业务进行审计检查,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形成强有力倒逼效应。
要源头治理,纠正“病根子”。其实,地方的政治生态,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影响较大,从源头打“预防针”,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要加强对地方政治生态的研判,尤其要选配好“一把手”,牢牢抓好思想政治建设,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从政观念,凡事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多在打基础、惠民生、促发展的“潜绩”下功夫,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绝不能只干显绩,不管潜绩,对人民群众负责才是一名领导干部最基本的遵循。(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