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靠燕山脉,同饮滦河水,京津冀山水相连,休戚与共。
8年前的早春二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广袤的京津冀大地,激荡起催人奋进的发展旋律。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8年来,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三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天津紧紧抓住重要历史性窗口期,牢牢把握政治责任、历史使命、发展机遇,敢于舍得,勇于付出,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
8年携手并进,8年协同共赢,京津冀从“三地”到“一家”,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接力奋进,把协同发展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两个中关村 一条创新路
北京海淀中关村,中国的“硅谷”,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验者”“排头兵”;天津宝坻区,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自古便是商业重地;顺河而下来到渤海之滨,则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滨海新区。
8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三地紧紧连在一起;8年来,改革的洪流在三地间流动、碰撞、聚合、再生,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
滨海—中关村 区域发展新引擎
滨海新区,天津改革开放的先行区。2016年11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其初衷就是要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成立5年多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园区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2021年北京企业占到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全部新注册企业的30%,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特别是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更为园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建龙说。2018年,科芯生态农业将总部从北京迁至天津。经过4年多的发展,如今,科芯已成长为一家行业领先的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这里是我们的‘福地’!这几年,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我们在北京、天津、山西投产了10个智慧化农业种植生产基地,总服务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
去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项目1093家,首次实现年度新增企业过千家、科技企业超500家。北方汉王、联汇智造等智能科技项目,一瑞生物、海河生物等数字医疗项目,和能人居、中节能中咨华瑞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正在崛起,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京津中关村 崛起中的科技城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中关村在北京之外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具有首创意义。成立5年来,已有65家实体企业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20余家企业顺利投产。
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发展逻辑。
在空间规划上,从科技城内任何一个地点,步行15分钟之内就安排了一个公园,同样步行15分钟之内,可触达实现创新创业的各要素配置;在基本生活方面,科技城首个住宅项目在去年建成,可承接产业人口导入,还引入南开中学,为区域内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保障,大型商业载体及医疗资源引进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
博宇(天津)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孟俭告诉记者:“随着科技城内教育资源、生活配套和基础建设的陆续开放,企业运营越来越顺畅,员工生活在宝坻也更安心,宝坻会成为‘宝地’。”
有人说,“中关村”现在不仅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它还在天津宝坻、滨海两地落地、开花;也有人说,开花是“表”,协同创新才是“里”。但无论如何,协同发展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一基地三区 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一基地三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天津城市功能定位。
“这个定位,体现出了天津特色与天津优势,天津这些年围绕这个定位,扮演好在协同发展中的角色,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这个定位,既是抓手,也是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市工信局副局长任洪源对记者说。
围绕这个定位,“制造业立市”战略确立,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12条产业链集中攻坚……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如火如荼。
围绕这个定位,天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30万标箱,海铁联运超100万标箱,创出历史最好水平;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发放保理融资款余额居全国第一,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改革,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除特殊事项外100%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实办率达到98%……
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过程中,天津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2021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分别快于规上工业2.1、7.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信息安全、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是“中国信创谷”“细胞谷”的茁壮成长,以麒麟操作系统、飞腾CPU为代表的国家PK体系成为主流技术路线,全国信创市场占有率近80%;是“天河”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达到算力世界第一,华海清科12英寸抛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实现我国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突破……
围绕“一基地”建设,市领导挂帅推行“链长制”,市区联动,强链补链,聚焦规模、项目、科技、人才等重点各个突破,2021年全市在链企业产值、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0%、72.7%,同比增长20.7%、9.6%,合计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3、1.4个百分点。
制定全国首部智能制造地方性法规《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资金,2021年两批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共支持项目1059个,安排财政资金15.46亿元,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天津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金桥焊材为例,其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管控,焊丝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3倍,产品优等率提高到99.36%以上。
天津主动对接在京目标央企和重点民企,积极引入北京非首都功能资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铁塔在津投资由最初352.7亿元增至419亿元;国家电网加大在津投资力度,开展800亿元的电力基建项目建设;航天科技集团增资30亿元,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园区建设及产业化基地能力提升;中国原子能公司所属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公司落户河东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我市共同出资100亿元在津成立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二级央企总部),已于2021年6月28日在和平区注册,打造一流机床装备制造企业……仅以世界智能大会为例,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215个,总投资约1057亿元人民币,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高端装备等新动能项目达到159个,占比76%。
任洪源介绍,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拓展区域产业协同,天津市工信局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与京冀两地工信部门对接合作,在工信部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制定出台“十四五”时期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分工定位明确、产业链高度耦合的区域协同格局;进一步加大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力度,聚焦“1+3+4”重点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并以产业链协作为纽带,聚焦京津冀都具有较强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行业,培育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组织重点产业对接合作,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跨区域协同培育。“到‘十四五’末,天津将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他说。
通武廊 小的“京津冀” 暖的“同心圆”
武清开发区北欧园新兴路1号是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华龛”)所在地,全封闭无菌实验室、高等级GMP车间,科研生产一应俱全。
在不增加人员设备的前提下成倍增加细胞产能的3D细胞微载体,是天津华龛的拳头产品。该产品以克为单位出售,价格媲美白金,是国内首款可用于细胞药物开发的药用辅料级微载体。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这种微载体供不应求。
2018年,核心技术源于清华大学的华龛生物公司在北京诞生。随着企业发展,“很快地方不够用了”,天津华龛总务部总监孙宝明对记者说。于是,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华龛生物落子武清,2019年5月,天津华龛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天津华龛年产量增加了9倍。
2017年2月,京津冀三地签署《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携手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武清,一跃成为京津发展轴中部核心功能区的重要节点。
5年来,武清区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共引进项目6180个,引资到位1400亿元,其中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1+4”主导产业项目1939个、超亿元项目163个、世界500强优势项目24个、北京项目2276个,吸引央企国企二三级总部4家入驻。截至目前,武清区已投资1亿元,高标准建成了高王路延长线;通武廊市域郊铁路融资环节已打通,正式进入实质执行阶段。
路通了,项目合作有了,人才互通成为关键。2019年,三地签订了《通武廊人力资源服务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几年来,武清区通过“通武廊”联合人才招聘会等提供岗位3500余个次,为三地企业用工和求职者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公共服务方面,三地合作也日益紧密。武清医疗健康“微中心”列入京津冀特色产业基地;15所学校教育共同体组建完成;46家医疗机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5所养老机构1059张床位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试点……
伴随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通武廊”试验示范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在这片被称为“小京津冀”的土地上,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未来“通武廊”的示范作用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出更多的有益经验。(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