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记者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8周年来,天津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主动、深度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
抓住“牛鼻子”,唱响“双城记”
按照国家部署,天津市以承接项目机制、平台、政策为抓手,强化统筹、谋划、调度,不断形成各部门联动抓承接的良好态势。
2021年,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华能集团、诚通集团等13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石化、中海油等51家央企在津新设机构173家,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引入新动能、充盈新动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加速。
同时,天津持续推进载体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2021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小企业同比分别增长188%、181%。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引入经济主体超过600家,高端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
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上,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全面落实,京津城际列车实现“公交化”班次,高铁天津南站至北京南站实现“预约+直刷”乘车模式,京津两市地铁APP支付实现互认,“京津快速通勤直通车”应用程序上线运行。
对接服务雄安新区
天津市积极加强与河北省有效对接合作,落实和河北省签署的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细化落实国家指导意见。
2021年,天津港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运输业务完成超1.1万标准箱。天津一中雄安校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雄安培训基地加快建设,天津市已组织四批医疗队,派驻雄安新区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帮扶。
天津市静海区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作用,加强与雄安新区的产业互动合作;天津市西青区以美丽“口子镇”建设为抓手,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津西首驿”。
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
天津市坚持功能引领、项目带动、清单管理、优化环境,以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的项目化清单化支撑体系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辐射功能。
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天津市持续出方案、定计划,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在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方面,天津市加快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建设,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海铁联运超100万标箱,创历史最好水平;优化港口运输方式和服务。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建设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完善天津港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功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比例均达20%以上。
天津市充分发挥基金引导作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海河产业基金累计签署46支母基金合伙协议,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运行。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发放保理融资款余额居全国第一。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深圳交易所天津基地、中国农业银行全球反洗钱中心(天津)、国内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等正式落地。
此外,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获批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实施方案,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京津两市联合实施第8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创新措施。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深入推进“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除特殊事项外100%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实办率达到98%。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完成滨海新区各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一步,天津市高站位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高效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高层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高标准推动环境资源治理、高水平开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继续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务实管用的招法举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津云新闻记者 田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