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津城大地披上黑衣,瑟瑟寒风侵肌刺骨,万家灯火灿若繁星。
“来任务了,出发!”120急救人员迅速穿上防护服,
一道白色“闪电”风驰而出,蓝色警灯撕破黑暗,点亮生命之路。
1月8日,津南区突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我市打响奥密克戎变异株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市急救中心全员出动,筑牢急救“防火墙”,守护人民群众“生命线”。
10秒接听率100%
他们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120电话是院前急救“第一道关口”,紧急时刻、危难关头,必须保证及时接听、畅通无阻。
第一时间,市急救中心通讯信息科应急预案紧急启动,增加受理席,增设咨询席、回访席,实时关注急救电话呼入量、派车量,危重患者优先派车……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
“2020年为应对疫情防控,中心将语音专线扩容至3条,可实现90个电话同时打进打出。本轮本土疫情来袭,我们又紧急增加4条专线,达到满足210个急救电话同时打进打出的需求。”通讯信息科科长刘艳说,“紧急增加调度席位提升受理能力,高峰时段由43个增至53个,平峰时段从36个增至41个。另外,新增11个咨询席和2个回访席,分流咨询类呼叫电话。”
从1月8日下午开始,市急救中心120急救电话呼叫量逐日增加,同比骤增70%,调派急救任务数同比猛增82%,均创历史纪录。虽然预判在先、行动在前,虽然硬件调配、扩容已经以最快速度完成,但调度系统仍面临着较大压力。
刘艳说:“急救电话呼叫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津南区,确诊病例陆续增多,封控、管控、防范‘三区’内患者各种就诊需求,都使急救呼叫量逐日增加,并在1月14日达到高峰。原本津南区居民到外区就医很多都可以自己开车,但当时情况下,不论是急症、透析,还是产检、复查,都只能拨打120借助急救车,该区域急救工作量增加了4倍。”
那些日子里,120调度大厅每天接听电话的问询声此起彼伏,调度员们片刻不停地记录信息、派遣车辆、敲击键盘,恨不能再多长出一双手。
“我下夜班先不走,再盯半天儿没问题。”“大伙儿注意,这会儿已经没有空闲席位了,通话速度要加快!”调度员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安排加班从没人说不,下夜班的默默留下来增援,调度员们在休息日都主动来到单位加班,这个坐席忙,另一个坐席赶紧补位。大家克服困难,相互支援、相互鼓励,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可能及时接听每个电话,确保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流调,问清主诉、问清地址,第一时间派出急救车。
1月8日中午,调度信息科的张旭接到科里电话,立即赶回中心增援受理席。其实,当天是张旭母亲的生日,接到电话时他正带着生日蛋糕走在去母亲家的途中。
调度组长吕媛年幼的儿子因肺炎高烧不退,得知中心呼叫量突增,本不当班的她将儿子托付给母亲,主动支援,一直坚守在调度大厅。
马宝钗是科室里年龄最大的调度员,53岁的她疫情出现伊始主动要求加班,连上四个12小时白班,高强度的接报受理累及颈椎,头晕、恶心、呕吐多种症状袭来。她却一直在坚持:“我是老党员、老调度,非常时期不能退缩。”
调度员柳书军和孙雪,二人手部骨折刚恢复,一上班就遇上高强度受理。他们忍着手腕肿胀和疼痛,每班次要录入50余个派车单,尽全力做好每一次受理。
战“疫”阵前,调度人员们严防死守、负重而行,坚决筑牢院前急救“第一道关口”,不仅确保了“生命线”畅通,而且10秒接听率始终稳稳保持在100%。
“10秒接听率是考核院前急救调度工作的重要指标,面对暴涨的呼叫量,真的没敢想还能达到100%。”刘艳感慨地说,“我们当然在意能否达标,但我们更明白,疫情防控之下,早一秒接听电话,传递的是温暖,带去的是希望!所以再苦再累,我们都会‘疫’往无前!”
闭环专班24小时值守
他们隔离病毒不隔爱
白色,是这个冬天最温暖的颜色!白色的防护服、白色的急救车,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在那一刻格外神圣而亮丽。
根据疫情防控发展态势,市急救中心将急救车分为专车、闭环车、普通车,分别承担阳性病例、封控管控防范区患者、普通患者救治转送任务,实行急救任务分级分类管理。
新冠疫情防控闭环专班,专门负责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院前急救和转运任务。疫情汹汹,危险重重难料。为了完成翻番的任务量,降低感染风险,原本每车5人的团队精简到司机和医生2人一组。
市急救中心急救二科医疗大组长王素彦介绍,急救二科负责的片区包括津南区、河西区以及西青区的一部分地区,基本被本轮本土疫情所包围。疫情来袭,科里的急救人员首当其冲加入闭环专班,急救医生、驾驶员在招募伊始就纷纷主动报名。后续中心其他各科的急救人员也陆续加入,达到70辆急救车140名急救人员。
闭环专班24小时值守,急救人员常常48小时持续工作。他们用大爱护佑平安,用行动诠释担当,守护患者生的希望。他们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尖兵猛将,厚重的防护服遮不住一颗颗热情似火的心。
“嘀嗒!”任务单来了──
两名居家隔离的儿童先后出现呼吸道症状。
妈妈带着1岁和5岁的两个孩子,随车医生郭亚芳帮助她们上了急救车。途中,1岁幼儿哭闹不止,妈妈也焦虑不安。
郭亚芳忙安抚家长情绪,“放心吧大姐,我们一定把你们顺利送到医院。相信党和政府,也要相信我们自己,阳光就在不远处。”
说话间,郭亚芳接过1岁幼儿,一边哼着儿歌一边轻轻安抚,幼儿在温暖的怀抱中很快安静下来,慢慢进入梦乡。
车组人员在将母子三人送达医院后并没有立刻离开,郭亚芳继续抱着安睡的孩子,直到妈妈完成登记、挂号,才将两个孩子平安交到她手中。孩子妈妈原本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嘀嗒!”任务单来了──
津南医院一名早产儿需要紧急转运至儿童医院马场院区。
产妇孕31周因胎盘早剥被迫剖宫产,胎儿过小生命体征不稳定。急救人员检查装备,急救车开大暖风奔赴医院。
家属只有产妇的父亲随行,老人年纪已高,孩子太小不敢抱,急救医生潘三改主动请缨:“让我来吧!我是急救医生,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会抱好孩子,您放心!”
为了让孩子尽早得到更好的救治,驾驶员赵天伯驾驶着急救车,争分夺秒急奔儿童医院。虽然正逢晚高峰,但29公里的路程仅用了20分钟即安全抵达,顺利对接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嘀嗒!”任务单来了──
管控区一名“红码”小姑娘出现发热症状。
急救医生刘金良接指令后以最快的速度接到患者。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了解到,小姑娘独自一人在天津工作,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失去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更因为“红码”隔离期间生病感到恐惧……
刘金良见状不仅耐心为她讲解健康码变红的原因,还把自己的面包和热水送给她并劝慰道:“天津是个温暖的城市,所有人都在齐心协力抗击疫情,要坚强起来、共克时艰!”
到医院后,刘金良考虑天气寒冷,便让小姑娘在车内等候,自己帮她联络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直至顺利就医。
在急救中心的患者回访中,小姑娘一扫之前的阴霾,兴奋地向刘金良“报告”了核酸阴性结果。
“嘀嗒!”任务单来了──
急、喘、封。
看到这几个字,急救医生申润坤就知道了这趟任务的基本情况。封控区急性喘憋患者,迅速升级二级防护,同时电话联系,确认地址,患者病情、病史、流调。
到达现场救治患者,戴着双层乳胶手套,戴着护目镜,穿着防护服,在急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这些都给平时简单的操作增加了不小难度,静脉穿刺、测血糖、用药……
等把患者送进抢救室,虽然外面天寒地冻,申润坤防护服里却早已汗流浃背……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在这场严峻考验面前,120急救人员与病魔战斗、与死神拼搏,精心守护人民群众“生命线”。在这个寒冷冬日,他们无私忘我,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温暖着患者的心。
“天津需要我们,我们义无反顾;人民需要我们,我们义无反顾。但家庭需要我们,我们却心怀愧疚,少了对家人的陪伴,只为更多家庭能相守相伴健康平安。身着白色防护服,做津城疫情防控英勇无畏的开路先锋,我们无上光荣、无比自豪!”
──这,就是他们,天津急救人的铮铮誓言!(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