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记者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起至“十四五”末,天津市实施多项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我们坚持‘留白、留绿、留璞’,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产品供给。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介绍,截至“十三五”末,天津市在全国首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93.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稳步提升153公里渤海近岸海域岸线生态功能。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空间格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今年起至“十四五”末,天津市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严格生态红线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及各自然保护地规划,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人类活动。围绕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同时,加快建设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现与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和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时发现、移交、查处各类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保护修复情况。对生态破坏问题集中的地区开展专项督察,对违反生态保护管控要求、造成重大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
“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我们将全面加强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和修复,加快实施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工程,打造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典范。”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工作人员介绍,天津市深入推进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推进造林绿化、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到2025年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5%,构建贯穿天津南北的生态廊道。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推进生态廊道、岸滩修复等工程建设,巩固退围还滩还海成果,不断增加自然滩涂占比。同时,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比如,持续开展蓟州北部山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建山体自然生态,提升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北部山区实施重点公益林管护和封山育林,平原地区重点开展森林抚育和林分更新,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推进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依托外环线外侧500米防护绿带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高标准推进城市水网、蓝道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建设,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工作人员介绍,‘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强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成效评估,完善防控监测体制,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今晚报记者雷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