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盐,多沉?称下鸿毛轻,史上泰山重。碱,能有什么用?撒下一些,融化了西方坚冰。这是一个无惧“卡脖”的故事──
“制碱一事吾中国民族已到非做不可的时期,吾人当努力、努力,去干一番,即或失败亦当败自吾人,不可希望他人,尤不要遗之后辈”。
一百多年前,“洋碱”充斥中国市场,整个亚洲都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碱厂。范旭东先生痛感于此,创办久大精盐成功后,抱定实业报国的信念,以慷慨悲歌之态迈出了中国制碱工业第一步。
范旭东立志“变盐为碱”,创办永利制碱公司,邀请在美留学的侯德榜回国担任永利工程师,以破解被西方封锁的索尔维制碱法。
1922年
范旭东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至此“永(利)久(大)黄(海社)”团体正式形成,成为中国化学工业发轫的中坚力量。
1926年6月29日
历经十年艰辛努力,永利终于生产出了纯碱。四年内,永利“红三角”纯碱两获国际金奖。
侯德榜数年呕心沥血,可一旦破译制碱密码,他却著书《纯碱制造》,将制碱法公之于众,使很多不发达国家也学会了制碱。
制碱成功,于范旭东先生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他有更高的追求:“负吾国化学工业先导使命,日夕未敢忘怀”。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范旭东为“永久黄”订立了“四大信条”。
艰苦卓绝的抗战 时期, “永久黄”不但生产急需物资支援前线,而且有了一项轰动世界的发明。侯德榜博士研制成功“联合制碱法”,开创了世界纯碱工业的新纪元。今天,中国生产的每一颗纯碱都蕴含着“红三角”的基因。
从盐厂到碱厂,从碱厂到研究社,他们一次次推进“前无古人”事业,不畏旁人眼光,放眼未来思量,挺起我国重化工脊梁。
使命担当,百年前鼓舞“永久黄”为中国民族化工业开疆拓土,今天,激励新一代永利人奋发进取、践行新发展理念。
“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确保成功”,当年“永久黄”成员的座右铭,被制成巨幅标语,置于联合制碱法装置之旁。“碳排放管理师”郝金明曾经羞愧地站在标语下,皆因永利2020年碳配额履约有8.5万吨缺口,必须通过碳产权交易买回所差的指标,公司为此花费了数百万元。她觉得自己工作没做好,给先辈们丢了脸。也正是这幅标语,激励她和同事们不懈努力,2021年永利碳配额不但不超标,还有富余指标可以拿到碳市场交易。
郝金明是新一代永利人中的普通一员,永利汇聚每一名员工的扎实努力,形成能源循环利用、产业优势互补的发展链条,驶入绿色发展快车道,书写实业报国的新篇章。(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