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海河实验室迅速行动起来,加快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升天津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元旦假期,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十分忙碌。凭借在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技术上的优势,企业去年成功跻身全国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前十名”,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2024年。
新年刚过,中科院院士、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军,就带队来到捷威动力,助力企业新一年的技术突破。经过对接、洽谈,实验针对企业当前遇到的问题,敲定新一年双方联合技术攻关的方案。
去年,天津高标准建成5个海河实验室。聚集38名两院院士、97名国家杰出青年和长江学者领衔的3000多名各类人才。围绕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揭榜挂帅”,海河实验室在机制上,大胆突破。海河实验室首席专家可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自主立项,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立项的项目视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经费管理采用“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赋予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更大自主权。
新机制,给渤海化工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王志东,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解渴”。元旦刚过,海河实验室的专家团队,就组团来企业进行对接。针对集团旗下多家二级公司,提出的20多项技术需求,专家学者们全接了下来。
海河实验室的打造,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李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自从去年参与海河实验室筹备工作以来,他的工作更加忙碌。白天从事科研研究,晚上加班和同事一起研究各种章程、制度。虽然忙碌,但看着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海河实验室的平台,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李鑫充满了干劲。
让专家全身心投入“答题”,人才方面,天津也向海河实验室充分放权赋能。不设行政级别、不设事业编制,职称评审实验室自己说了算。对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人员实行一项一策、年薪制、协议约定工作报酬等。
依托这些创新政策,元旦刚过,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就计划着和人才市场合作,开展首轮人才招聘。市、区两级科技局也形成定期走访机制,聚焦海河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服务。(津云新闻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