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正在新疆乌鲁木齐火热进行中。为了给全国各地农业技能人才一个展示的舞台,大赛特别设置了技能展演场馆。新疆的烤馕、重庆的小面、山西的花馍、贵州的织锦、山东的剪纸……各地高手现场展露绝活儿,切磋技艺,引得观众叫好声不断。
在天津展区,一个个玲珑剔透、造型古朴的葫芦一开展就吸引了众多嘉宾游客的目光。天津葫芦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赵伟告诉记者,这次参展,他带来了几十件作品。包括用小葫芦制作的葫芦烙画、葫芦饰品摆件等受到了现场观众的喜爱,在展览第二天就被抢购一空了。
但是对于展台上的“八不正”葫芦和一套匏杯匏盏,虽然有很多人询问,但他却舍不得卖。因为这是老赵的宝贝。
“这件‘八不正’是我十二生肖作品中的一件。这样成套的作品要想制作成功太难了,我种葫芦做葫芦八年时间才做成功了。”赵伟介绍,范制葫芦工艺从选种、育苗、刻模、套模、开模,一共需要经过36道工序,每一处细微操作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最后作品的品相。
好作品一件难求。“八不正”葫芦造型特异、细节精致,令人惊艳。范制葫芦制作的匏杯匏盏也因造型古朴、细节精美,而深受收藏者喜爱,被天津市评为“天津礼物”。
除了范制葫芦之外,赵伟还掌握彩绘葫芦,烙画葫芦,雕刻葫芦,火绘葫芦等47种葫芦制作工艺。其葫芦制作技艺在2013年被认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绝活儿”要变成产业,让非遗技艺与农业文旅深度融合,是赵伟近两年一直在思考的事情。目前,他已经与宝坻区合作,在大钟庄镇牛庄子旅游村打造了“葫芦庐小镇”,收藏展示上万件葫芦艺术品,带动了当地乡村游的发展。
赵伟告诉记者,最近他还与本市其他涉农区进行交流洽谈,准备与滨海新区农业示范园合作开发食用葫芦粉,盘活当地几百亩闲置农田,预计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几百万元;此外,他还与蓟州穿芳峪半壁山村合作打造葫芦文化民俗体验馆,未来游客可以在享受农家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葫芦宴,自己动手体验制作、种植葫芦,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品味。
在天津,以非遗技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销售超过1.8万个的宝坻区手鞠球技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模式,推动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变革,使非遗技艺成为实现乡村扶贫就业的抓手。
天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恒荣表示,在职业技能竞赛同期组织非遗技艺项目交流,通过形式多样、赏心悦目的绝技绝活展演有利于带动广大劳动者广泛关注技能,自觉自愿提升技能,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社会氛围,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