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确定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措施,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一直以来,看病贵是个广受诟病的“老大难”。尽管通过多轮医疗体制改革,将绝大多数人纳入了医保,通过报销一部分、自己支付一部分方式,有效降低了老百姓的住院费用,让身患重大疾病之人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但是,对一些长期需要吃药就医,却不需要住院的慢性病,却存在一定的保障短板,而医保个人账户上的资金显然是“杯水车薪”,而“门诊共济”方式则有效填补了这一短板。
据专家介绍,“门诊共济”的原理是“大数法则”,意在把大家的钱放在一起,给发生风险(病症)的人用,共同抵御疾病风险。要知道,中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多,在医疗保障方面拥有更多需求,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等患者的基数也大,通过“门诊共济”之后,自己支付的费用降低了,对增强他们就医的主动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面对这一全新的改革,动了个人账户的“钱”,也给公众带来了诸多疑问。比如,这种改革将直接让经常就医之人得到好处,甚至变相占用了别人的钱,而缴了费却未就医之人明显“吃亏”。其实不然,保险本身就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客观来讲,谁都不想生病,也不愿看病,即便占用了更多的门诊资源,恐怕也是一种被动性的。毕竟,在身体健康与看病就医问题上,没有谁会选择后者。与其说,这种方式容易让自己“吃亏”,不如说是给自己更多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
客观地讲,每一种改革都不是完美的,也必然有其“瑕疵”。但从国家层面来看,改革的目的仍是让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让医疗兜底发挥更大的作用。万事开头难,既要有敢于改革的勇气,也要小心谨慎、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步都走实,多一些调研思考,多了解群众的感受,从而不断地校正调整,让这一改革释放出更大的医保红利。(作者:周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