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不计成本地为子女抢报培训班,甚至进行超前教育;即使在吃饭空当,也是一派繁忙,忙着掐表叫车,忙着把食物喂到正在做卷子的孩子嘴里……近日,有关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鸡娃”现象的关注。
所谓“鸡娃”,就是家长不停地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的行为。热播剧中就有这样的镜头:一位妈妈每次临考都给孩子出全套复习卷;为了监督孩子,书房的一面墙改成了随时拉起的百叶窗;孩子没有玩的时间,偶尔考个第二,也不忘嘱咐“下次把第一争回来”。最终,孩子在高压之下出逃。有人说这只是演出来的情节,那么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呢?有媒体报道,有位在高压下考上清华的学生,因瞬间“自由”,失去方向,沉迷于游戏,科科亮红灯,入学一年即被劝退……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长久的优势。教育孩子不是“打造产品”,若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收到的只能是“立竿见影”的假象,且持续高压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失衡,使其丧失一直奔跑下去的信心。
正如有人描述的那样:“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除了关注成绩、证书等阶段性量化“指标”,教育绝不能忽视孩子内在感受,更应尊重孩子意愿,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把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守住教育初心,留出成长空间,才能让孩子扎实地成长。(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