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教育扶贫原创话剧《金色胡杨林》首演 诠释大学生支教“胡杨精神”

2020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昨晚,由市教育两委与天津音乐学院共同制作的教育扶贫原创话剧《金色胡杨林》在天津滨湖剧院举行线上线下同步首演。

自2018年开始,市教育两委每年分2批,每批选派300名大学生赴和田地区开展支教工作。这一举措是全国援疆工作中的首创,反映了天津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重点突出教育援建的特色,成为天津扶贫攻坚的一张闪亮“名片”。话剧《金色胡杨林》取材真实支教故事,以支教结束后留疆工作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届毕业生马顺武为人物原型,生动讲述我市高校1200余名师生投身和田地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教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教故事,生动诠释支教大学生群体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这是我市高校思政工作的又一创新之举。

天津音乐学院师生深入新疆和田取材取景,收集感人故事、人物事迹,协调安排话剧幼儿演员,克服疫情对排演的影响,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由天津音乐学院孙晓星老师编剧,王潇、胡襄平老师导演,李东耀老师舞美设计,赵文彬老师作曲,戏剧影视系学生出演的教育扶贫原创话剧《金色胡杨林》呈现到观众的面前。

话剧分四幕,从大漠召唤、嫩枝展叶、西风胡杨到挺立风沙,舞台上一幕幕场景复活了支教生活,拨动着每个人心中记忆的那根琴弦:在风沙里也止不住用心记住每一个孩子名字的曾老师,同一位不爱说话的小男孩买买提江形影不离的吴老师,跟小朋友们打成一片未来立志成为一名幼教的于老师,还有用手机哄女儿睡觉转身就把眼泪擦干投入工作的带队教师夏老师……,他们是“真实”的支教师生,穿着统一的金色服装,形象展现了难能可贵的“胡杨精神”。他们向边疆送去教育的暖意和希望,用普通话教会孩子们认识人生的无限宽广,他们在主人公马平武的记忆中娓娓道来,令不少现场观众潸然泪下。舞台影像全部来自支教一线,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和青春洋溢的大学生采访,让戏里戏外融为一体,见证一代青年将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一支同心接力的队伍筑梦时代、砥砺前行,一片金色胡杨林连绵不绝、生生不息。

演出的最后环节,支教师生代表上场与演员们共同谢幕,整场演出达到高潮,舞台定格为一个美丽、青春、蓬勃的画面。(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