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作息、放松心情、锻炼身体……今年4月,市教科院发布了我市首个《中学生复学心理调适指南》。而这份《指南》源于一场线上主题党日活动。
4月7日,市教科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党支部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线上党日活动。该党支部邀请多名一线教师与支部党员们基于不同视角,聚焦疫情下学生居家学习的心理变化,畅谈体会、分享观点。活动结束后,全所党员立即行动,在复课前及时研究出台了《指南》,为全市学生心理调适提供有益指导。
现如今,在教科院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都是近年来教科院积极构建“党建+”大格局,扎实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真实写照。
科学理论引领教育科研实践
“搞党建跟做科研有什么关系?”三年前,在一次“书记调研日”活动中,部分党员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由于高级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教科院大部分在职党员都是科研人员,每天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党建对他们而言,显得有些“高冷”。如何以抓党建引领科研提升,成为摆在院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把‘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作为破解难题的钥匙,引导大家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担当作为,切实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贯穿融入到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坚持从党建上引领科研方向,从科研上检验党建成果,把科研工作的中心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将科研工作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发力点,科学谋划、协同发力。”院党委书记靳昕介绍说。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如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的案头必备资料。“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仅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理论是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同时也是科研的富矿。”终身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延深有体会地说,“院党委坚持党的建设广辐射,政治建设全覆盖,我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也深刻体会到搞科研讲政治的重要。”近年来,终身教育研究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我市在肯尼亚、印度等11个“鲁班工坊”项目的建设,为擦亮这一天津原创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供大量科研服务,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中实现了科研的“增值”。
做好融合文章诠释党建“初心”
做好融合大文章,是科研院所搞好党建的关键所在。“研读党史,我们可以发现,党建和中心工作原本一体,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关键在于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要想有声有色,就要有血有肉,真刀真枪。我们的‘三会一课’,注重既有‘党味’,也要有‘学术味’,就是努力找回党建的初心。”院党委副书记王歆说。
科研人员大多有自己的科研“舒适区”。在党建引领下,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主动克服科研惯性和惰性,自觉围绕“国之大者”开展研究,把研究方向聚焦在教育的难点痛点上,聚焦在基层一线师生上。“作为党员,我们科研人员就要用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服务。”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研究员方芳说。正是凭借着这份“初心”,2018年在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后,方芳完成了关于校园欺凌现状、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的专题调研报告,成为我国首部规范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的重要依据。
“双岗位”培养加快青年科研人员成长
去年,应届博士毕业生王岚被分配在了科研和党务两个部门,接受“双岗位”锻炼,还参加了由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党建办。这让她工作后的第一年过得非常充实,对党建工作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党建的引领,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了、站位也更高了。明白了科研课题的价值,也可以避免空洞的科研。党建和科研不是平行线,而是一股绳。”
为了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教科院开展了“讲党史悟初心”“红色经典接力诵读”等科研人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精心打造了高端学术交流、青年科研论坛、部门特色展示、重要政策解读等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四个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科研人员政治站位和科研能力。近三年不仅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呈明显增长态势,还主动承接“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全市立项的120多项培育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中。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科院的这篇党建文章从重党建与重科研相辅相成的“思想融合”、党务干部与优秀科研人员的“人员融合”、政治建设与科研业务的“工作融合”,到党建与科研的“效果融合”,清晰勾勒出新时代教育科研的“路线图”,实现了党建引领科研、科研助力党建的互动双赢。(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