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市司法局与市工商联、市律师协会联合开展“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全市公益律师团通过线上答疑、政策解读汇编、深入企业解决矛盾纠纷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把脉问诊”,精准“对症下药”,帮助企业“强身健体”,以减小疫情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截至目前,公益律师团共计1500余人次参加活动,开展“法治体检”服务2700多件次,提供法律意见建议2000余件,出具法律意见书、“法治体检”报告等约1600份,调解矛盾纠纷7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累计受益企业近5000家。
助企业优惠政策落地
河西区一家孵化器企业将承租的楼宇升级改造,吸引了数十家中小微企业入驻。疫情来袭,孵化器企业和被孵化的中小微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他们急需房租减免政策来缓解经营困难。可一些入驻商户却发现,孵化器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优惠”并没有达到政策标准,双方产生了矛盾。
天津和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白光辉和同事们在对企业“体检”中发现了这一“病症”,迅速研读政策文件、提出解决方案。“政策中减免房租是针对‘国有资产类经营性用房’,孵化器企业可以享受这一利好,但再转租给终端商户时,就会有改造费用、运营成本等增值服务。”白光辉介绍说,“我们挨家走访,背靠背调解,从法律的角度公正解读,最终促成多家终端商户和孵化器企业和解。”
白光辉发现,这一情况并非“个案”,很多楼宇经济都面临这一难题,于是便组织骨干律师制定编写了《落实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房租减免优惠政策实务操作法律指引》。有了这个“药方”,再遇到类似的“病症”,就可以直接“照方抓药”,实现楼宇经济持续发展和“免3减3”房租优惠政策落地实施之间的平衡。
据悉,疫情期间,天津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组织律师整理编印了各类政策指引、法律汇编1286份,就疫情期间企业劳动关系、税收、社保、房租、融资、外贸等政策进行全方位解读。
帮企业减少差价损失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贸易公司需要购买一批防护服,但防护服的品类、型号繁多,便委托国内一家代理公司寻找售卖资源。代理公司几经周折,向国外某供应商购买了一万套防护服,单价200多元。然而,贸易公司在付了一大半价款之后,通过国外官网询价发现,同种品牌、型号的防护服每套报价便宜不少,贸易公司要求解除与国外供应商的采购合同。
贸易公司与代理商协商未果,天津罗维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莉帮助他们深究“病因”。“国内代理商并没有直接与供货商联系,而是又联系了国外的代理商,这样一来,防护服经过‘几道手’,传到贸易公司时,价格自然偏高。”李莉为企业分析,供销链条长、当事人所在地跨越国境,都会增加诉讼的成本和难度,最好是能够“多方磋商”。于是,李莉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涉及的中间商全都拉进来,寻找共同的利益平衡点。“这时候,货源已经运到了空港保税区,‘期货’变成了‘现货’,按照贸易规律价格就可以浮动,我们组织大家群策群力,又找到了第三方买家。货物没有积压,资金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回笼。”李莉说。
疫情期间,市律师协会配合天津市进出口商会对会员单位提供法律政策解读服务,与市商务局联合印发《关于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应对疫情影响专项国际贸易法律咨询服务的通知》,成立专项志愿法律服务律师团,服务外贸企业18家,涉案标的4849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43万元。
拍摄视频短剧普法
“喂,杨经理,我想请问下咱们单位什么时候能复工啊?”……“什么?工资不发了,还要和我们解除劳动关系?”……这是天津张盈(武清)律师事务所律师翟林琳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制作的抖音视频短剧里的“对白”。翟林琳律师和同事们在走访企业时发现,关于劳资关系、复工复产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法律问题。很多时候,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员工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只是对法律概念的解析比较模糊。于是他们就收集、整理,然后策划、写剧本、自导自演制作了系列视频短剧,发送到视频播放平台和相关单位。
“每段视频都是小剧场加律师解读,通过这种简洁轻松的方式帮助企业了解法律知识,依法依规复工复产。”翟林琳说:“录制短视频,也要不断学习。比如关于‘员工事假企业审批权限’的问题,在很多案件中裁判结果不统一,但北京高院最近有个判例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就马上拍成短视频,借以向大家普法。”
疫情期间,律师通过坐诊“12348”法律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拍摄录制宣讲视频、在线课堂347个,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