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且要承担感染的风险,他们的家属也会担心和紧张。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杨海波提示,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在这个特殊时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恐慌和焦虑,要注意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注意劳逸结合,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杨海波介绍,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个过程。其中认知是对外界事件的认识,情绪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外界事件的态度体验,行为意向是人们基于认知和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倾向。具体到本次防控疫情的具体情况中,人们首先会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多个渠道获取疫情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建立对此次疫情的认知,这种认知有可能是全面的,也有可能是不全面的。然后基于自己的认知,产生对疫情的态度体验,也就是对疫情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焦虑、恐惧等。最后基于自己对疫情的认识和产生的情绪,从而表现出认知和情绪一致的行为意向反应。
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首先,要客观冷静地认识疫情。需要用自己的医学背景专业知识,对此次疫情有个清晰、准确的认知,这样可不受外界各种纷繁复杂信息的干扰,也有利于自己建立科学、有效的预防系统。同时,充分利用自己是专业医生这个身份,向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科学传播疫情的相关知识,引导周围的人科学规范防控疫情。其次,心情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救治工作。基于客观准确的认知,就不会产生太大的恐慌心理、焦虑心理,从而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病人的救治工作。同时,良好心态会给周边的人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自己周围的人减轻恐慌,缓解焦虑。再次,沉着冷静,劳逸结合,适当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疫情防治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病人的消极情绪会不由自主地影响到医护人员的情绪,此时通过休息、向他人倾诉等方式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有助于心理健康。
作为医护人员的家属,关心和担心家人是必然的。这段时期,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维护首先应客观准确地了解疫情,建立对疫情的科学认识。其次保持良好心态,不恐慌,不焦虑,对家人参与疫情防控有着积极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家人安心参与病人的救治工作。最后从行动上支持家人参与救助,做好家里的后勤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转移家人对疫情变化的过分关注,从而缓解焦虑感和恐慌感。(记者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