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滨海新区> 正文

滨海新区刘塘庄村探索出乡村治理新路子

■ 规划和建设了中塘镇日嘉工业园区,并成功引进八家企业在该村落户,投资近5亿元,为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 成立了滨海新区第一个以集体形式组成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全村100%的村民加入到了合作社组织,探索和实施了3300亩土地流转项目,村民土地收入逐年提高

■ 通过不懈努力,2013年,刘塘村连续亏损多年的村办企业扭亏为盈,并实现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目标

■ 去年,刘塘庄创新推行“志愿楼长”制,充分发挥热心居民的积极性

■ 群众身边的普法形式精彩纷呈,除了法治讲堂、法治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治书画等宣传教育形式,村中的法治元素更是随处可见

■ 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一日一议一沟通”制度,每周末召开“两委”联席会,

■ 村“两委”通过建立各项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管理机制,并整理成为村自治章程、公约、规定等规章

日前,2019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出炉,中塘镇刘塘庄村榜上有名,成为新区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村。获得这块“国”字招牌,凝聚着刘塘庄 村干群的力量。该村探索出一系列乡村治理新模式,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

经历从乱到治

村子获得多块“国”字招牌

说起刘塘庄的旧貌,年近八旬的村民李大爷颇有感慨:“之前,村里全是平房,遇到大雨天时门前屋后都是污水横流、破烂不堪,不仅环境‘脏乱差’,治安也不 太好。”刘塘庄村现有常住居民1900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以农业耕种为主。事实上,该村位于205国道旁,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二十多年前, 由于该村积贫积弱、劳动力外流、新企业无处可摆、新项目无地可用等原因,该村经济发展速度曾十分缓慢。

“看着邻村引进资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刘塘庄却原地踏步,村民们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李大爷说,“那时候,因为村民收入低,又不安定,村办企业又常年亏损,经济不景气,没少被邻村瞧不起。”说起往事,李大爷依旧心情沉重。

刘塘庄的改变,源自1997年村党总支书记张超才的上任。2005年,他主持规划和建设了中塘镇日嘉工业园区,并成功引进八家企业在该村落户,投资近5 亿元,为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村里有了脱贫致富的领头人,集体经济也越来越红火。2013年,该村成立了滨海新区第一个以集体形式组成的农业合作社 组织,全村100%的村民加入到了合作社组织,探索和实施了3300亩土地流转项目,村民土地收入逐年提高,村民也有了致富能力。

通过不懈努力,2013年,刘塘村连续亏损多年的村办企业扭亏为盈,并实现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目标。随后,“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 村”等一块块“国”字招牌接踵而至。由此,刘塘庄出了名。而它的出名,是经历了从乱到治,再到民主、法治、和谐的一个发展过程。

借助“楼长制”

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体

在刘塘庄村栖凤北里小区的健身广场上,每天都有很多居民来这里锻炼、玩耍。住在该社区的70岁志愿楼门长赵大爷每天早晚都要到健身广场周围巡视一遍,收 集群众意见,查看有没有设施损坏等问题,并及时告知村委会工作人员。赵大爷是刘塘庄村最早一批志愿楼门长之一。“能顺手处理的,我就直接把问题解决好;处 理不了的,就报告给村委会进行协调。”赵大爷介绍,经过楼长的宣传以及日常清理、监督,“牛皮癣”、乱丢垃圾等现象现在在社区已经少之又少,村容村貌和村 民文明素养正不断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刘 塘庄村,像赵大爷这样热心的志愿者楼门长还有很多。去年,刘塘庄创新推行“志愿楼长”制,建成村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即“片长—楼栋长—楼门长”三级管理机 制,由“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片长,由村内党员、村民代表和较有威望的村民担任楼栋长、楼门长。该村充分发挥这些热心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负责收集居民住户 意见、动员居民一起搞好楼道的环境卫生、协调处理邻里关系和协助社区管理公共事务,鼓励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

“‘楼长制’的推行,将原来单纯的村社干部管理转变为‘村社干部+楼门’管理,让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乡村社区管理,增强了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刘 塘庄村党总支书记张超才介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建设小区楼长队伍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激活小区治理“神经末梢”,是实行楼 长制的意义所在。

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扎实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生活在刘塘庄村,细心的群众不难发现,身边的普法形式精彩纷呈,除了法治讲堂、法治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治书画等宣传教育形式,村中的法治元素更是随 处可见。不经意中看到的街景,甚至集市上,跳入眼帘的都是朴实的法治宣传,这让严肃的法律焕发出接地气的“活力”,直抵群众最现实的需求。该村同时依托法 律图书角、电子屏、法治宣传栏、栖凤北里文体中心等普法宣传阵地,使法律常识进村庄、进头脑、进行动。走在刘塘庄村的街头巷尾,记者感受到,为加强村内法 治环境建设,提高村民法治意识,该村做了多方面努力。

以前村民之间出现纠纷,村委会工作人员充当和事佬的角色,解决纠纷大都是靠讲理。法律知识触角延伸到村里,工作人员就有了新的“解题思路”。刘塘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冯树春说:“有了法律我们会干事了,那就是依法办事。”

人人恪守村约民规

村容村貌又向前一步

每天早晨8点是刘塘庄村每日例会时间。二十多年来,刘塘庄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一日一议一沟通”制度,即每天早上开碰头会,沟通一天的工作和需要解 决的重点问题,这一做法使得“两委”班子能够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消除矛盾,保证“两委”成员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每周末召开“两委”联席会,纪检监 察工作联络站成员、村监会成员全程参与,进行一周财务收支汇报、票据会签、工作汇报、重要事项决策,以及理论政策学习,提高“两委”班子思想政治素养和工 作透明度。

与此同时,村“两委”通过建立 各项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管理机制,并整理成为村自治章程、公约、规定等规章。此外,该村“两委”还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重 大事项和一般事项决策机制,做到凡是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农村管理有随 意性大、纪律松散的现象,要想谋发展,村里的事就必须形成制度,按规定办,这样大家也服气。”张超才告诉记者。

每日依法办事、按制度工作,这也是该村创新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现如今,在刘塘庄,乡村治理新规已深入该村每一个领域,并悄然改变着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

“现在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参与乡村治理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村子的面貌又向前进了一步。”说到现状,李大爷颇为自豪地说,“现在村里人们心里很踏实,干部工作有板眼,我们有话乐意跟干部说,住得好,环境好,福利高,不比城市差!”(津云新闻编辑张晶晶)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