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团队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主要完成人:周其林、谢建华、朱守非、王立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是本年度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

人生三个20年成就今日辉煌

2018年,周其林曾在未来科学大奖的领奖台上说,自己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三个20年。20岁以前的生活被他用“迷惘”两个字概括。那时,他只是一名普通农村青年,耕地除草收粮食填满了年轻的日子。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惊雷深深触动了他。在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21岁的周其林以高分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与化学的一生不解之缘。

来源:南开化学公众号

在人生的第二个20年,周其林决心把有机化学研究作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1982年至1987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了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6年,周其林先后赴德国、瑞士、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段求学生涯让他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学习训练,为他日后从事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周其林回国开始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也开启了他人生最为重要的第三个20年。1999年,他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到南开大学工作,主要研究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

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周其林潜心研究,与其团队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上40多个小组跟进研究。目前,手性螺环催化剂已经被在国际上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生产。周氏催化剂也成为南开化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化学之美敌得过一切荣誉

周其林的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化学研究的世界里。化学之美对他来讲该是这世上最具魅力的一道风景。周其林自己设计过一条领带,上面的花纹是中文的元素周期表,足可见其对于化学的热爱。

在南开大学的讲堂里,他曾经问学生们“为什么学习化学?”他自己的答案是:“因为可以尽情享受化学的创造之美。”他风趣地说,世界上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物质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上帝,一个就是化学家。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以创新推动人类社会之进步。这便是一位科学家的终极追求。周其林一直以来的梦想是找到一种高效催化剂,能在制造药物过程中更安全有效。然而业界都知道,一般来说,只有按照特定的方向制造药物才能使药物安全有效。周氏催化剂实现了可以只按一个方向制造产物。正是得益于他的发现,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药物的制造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100%的完美。”为了实现科研上的完美,周其林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分子世界里,探寻不对称催化的真谛。他曾经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与萧普利斯的科研经历鼓励学生,想要做好一件事,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野依良治用30年诠释了什么叫专一,萧普利斯用17年证明了所有的运气都是在坚持之后。这两位大师都在告诉世人要做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化学。

周氏催化剂的发现是周其林科研生涯的一座里程碑,对此,他曾表示,“目标达成,我的梦想成真了。”

教师身份永远排在第一位

周其林头上有很多光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在这些身份中,周其林最看重自己“教师”的身份。不管是在多高级别的领奖台上,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我首先是一名教师,也永远是一名教师。”他说,“没有什么比和我的学生一起探索未知更幸福、更快乐的事了。”

每天早上8点到达实验室,晚上9点离开,一周6个工作日,周其林“996”的生活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准确。在他办公室的案头,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的档案袋,每一位学生发表的论文、相关学术资料,他都保留下来并整理得井井有条。此外,他的课题组还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

来源: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官网

“组会上,周老师总是要求在场的本科生尽量往前排坐,坐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同时要求每个本科生至少提一个问题,让我们瞬间有了一种参与感和紧迫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受到了和研究生同样的重视,也督促我们以一个优秀研究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们在本科阶段就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2018年从化学伯苓班本科毕业的李子奇对周老师在她学习过程中的帮助非常感激,如今她已经进入有机化学顶尖研究机构——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攻读博士。对于周老师,李子奇总结了两个关键词:“极致”与“和善”。

“对待学术,周老师总是力争做到极致。从实验习惯上说,我们课题组从标签的书写到实验药品的摆放都有着事无巨细的要求。写文章时甚至一个空格、一个标点都不允许有任何的疏漏。他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习最严格的操作技术,以后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害怕自己技不如人。”李子奇始终记得老师所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从对待研究方向的态度上来说,周其林的课题组对于螺环配体这一类分子在合成中的应用始终保持着不变的追求。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去发掘一个“老”分子的潜力,这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庞大的研究体系。

如果说追求研究极致的周其林是“大雅”,那么生活中的他却是充满了烟火气的“大俗”。在科研之外,同学们眼中的周老师就如普通父亲一般,他会关心开组会时坐在后面的同学能不能看清楚黑板,会督促大家不要总是呆在实验室要多运动,还会叫大家少吃零食……“每当周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十分温暖。”李子奇深情回忆。

“考入大学不是人生目标,读硕读博也不是人生目标,这些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即使目标最后没能实现,也不遗憾。奋斗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周其林曾经这样对刚刚跨进校门的大一新生说。

在教学中,周其林把自身求学科研的经历以及教育学生过程中点滴积累的宝贵财富倾囊传授。他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无限热忱、对教育的倾力付出,为大家树立了榜样。2018年5月,周其林把自己在第六届中国化学会贡献奖上获得的2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全国优秀中学化学教师。他说,为国家的化学科学事业培养更多接班人,就是他未来努力的方向。而这正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