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项目工地
预研设备“水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试验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每天进行巡检
这注定是一段漫漫长路,而路远更需要信念。
自2018年8月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夜以继日,仅用420天拿到开工证,创造了“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天津速度”和“天大速度”──两个多月前的10月6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西南角,在数十位院士、学者的瞩目中,在众多工程专家的期待中,工程车队齐鸣开动。
这是天津市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破土动工。这是继贵州天眼(FAST)、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线站等之后,我国投入巨资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它建成后,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次生海啸、洪水等其他多种灾害共同作用下的有效荷载,可以为跨海大桥、超长隧道、海底管线、海上平台、大型核电站等“超级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早一天建成就能早一天发挥作用。在前期筹备过程中成立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简称‘大科学装置’)”党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突击队。在历时半年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共召开各类论证会、评审会50余次,切实解决了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40余项。
“大科学装置”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都是因这个项目而从各个学院、单位特招或借调而来。通过支部组织生活会,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决心力量,鼓舞工作干劲。为了能让“大科学装置”于2024年10月顺利保质建成投入使用,建设指挥部灯光经常彻夜不熄。
“伟大的事业,要从脚下出发。”作为党政“双带头人”的“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大科学装置”党支部书记韩庆华说:“我们支部主题教育的重点就是‘砥砺奋进守初心、防震减灾担使命’。”支部不断强化思政建设,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夯实信念基石,让政治理论成为推动设施建设的行动力量;努力将设施打造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之重器,形成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国内外一流的协同创新平台基地。(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