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节地生态安葬成为公众殡葬的选择项?近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的通知》,从2020年1月1日起,对参与不保留骨灰和标志物的节地生态安葬承办人进行奖补,引导更多的市民移风易俗, 让生命在自然中延续。
据介绍,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影响,市民在为去世的家属进行安葬时,绝大多数选择公墓安葬,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缺,这些都促使墓地需求不断增长。
“公墓‘有进无出’,总有一天,在有限土地下会出现无法再安排入葬的局面。”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王田玉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全市殡仪馆每年火化遗体在7万具左右,我国殡葬法规规定每个墓穴占地控制在1平方米以内,近年来,我市绝大部分墓穴都控制在1平方米(0.0015亩)以下的节地型规格,如果每年火化的7万具左右遗体中,有三成选择骨灰安葬,算上墓穴周边绿植、间距、道路等公共区域,那么,每年消耗土地将在60亩左右。10年、20年、30年,甚至更多年以后,这将是不可小觑的数字。“推开窗户就会看到对面山坡上一片墓碑林立的公墓,现在在别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公墓与居民生活区越来越近的情况,‘墓地围城’困局日益凸显,若是再不管控现有的安葬方式,到时‘逝者与生者争地’可就不是玩笑话了。”
“今后,殡葬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不留骨灰’。”王田玉说,受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作为,营造环境、制定政策来引导公众。“我们出台奖励政策就是让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深入人心。”
根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通知》要求,从明年起,对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承办人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奖励;对火化后直接选择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承办人再补贴每具骨灰142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遗体运送、遗体火化、遗体冷存)。民政部门为奖补金的发放部门。
“近期,我们将出台实施细则,细化补贴对象,同时,对补贴申请及补贴程序进行明确的说明。呼吁市民转变观念,选择更为环保的殡葬方式。”王田玉说,其实,人去世后采用什么样的殡葬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者对逝者的心意。积极倡导生态葬、自然葬,让逝者回归自然,不仅符合生态、节俭的原则,也符合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