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教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昨天,南开大学“大咖”云集,群“星”会聚,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

她是白发的先生,也是诗词的女儿,更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有学生还亲切地称她为“穿裙子的士”……在众多光环和头衔中,她总说:“教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回国教学,与天津、南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是她归国从教40周年,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我的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纵踏遍世间坎坷,叶嘉莹始终心系祖国、初心不改,坚定的爱国信念、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她的诗词中肆意挥洒,“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不知被多少爱国青年反复诵读。

“我第一次听叶先生讲课,这句诗就是开场白,从此就爱上了先生的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说,“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叶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

“从叶先生到南开大学讲的第一堂课,我就是坐在下面的学生,当时叶先生55岁,我31岁。”市文联主席、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洪说:“这么多年来,我有时间就过去聊聊天,每次都看到她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当语言不足时,即咏歌之。”

作为多年知交,著名作家王蒙说,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魂、中华诗韵、中华诗风的感受者、体贴者、回应者。如今,中华诗风已经“下载”到了叶先生的身上,她把中华文化作为立身之本、立人之本。同时,她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一直用中华诗教感染着全世界。

著名主持人、记者白岩松颇有同感:“叶先生做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事,她更是民族缝隙处的胶水,隔阂处的桥梁。一路走来,她最初像是火柴,一路点亮,众人追随,好在这根火柴足够长,点到今天变成了一个火炬,不仅光耀,而且照亮了前方的路。”

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感召,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以诗词文化培育自我、感召他人的实践者。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连一冰在2014年刚入学时,曾有幸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座。“当时先生已经90岁高龄了,还一直坚持站着讲课,对我触动很大。时隔五年,再次参加这次活动,感觉对叶先生的认识更加立体了,先生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学子,我也要好好学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很多人心中,叶嘉莹是一阙又一阙的好词,是极致的优雅和从容。但她也有割舍不下的愿望:“以后,我会着手把我当年的吟诵请人整理出来,留给年轻的学生们。我希望把自己领悟到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美好,全部传递给青年一代,这样才能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来者。”

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毅执着的文化担当,春风化雨的大师风范,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激活”了中华诗词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更激荡着现场每一颗年轻的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民族就不会散”,作为一个在文学中浸润七年的学子,南开大学的孙霄薇今年即将研究生毕业,她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下去,作为当代青年,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做好文化传播者,坚定文化自信。”(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