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寻访红色印迹》第一篇:《100年前那个“90后”的一封家书》

《寻访红色印迹》开篇词

革命遗址遗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天津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存有许多珍贵的革命遗迹,这些城市景观和革命遗迹相辅相成,形成了全市100多处红色旅游地。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广播新闻中心结合天津各类红色资源和红色遗址进行全方位采访报道,将从今天(9月9日)开始推出“寻访红色印迹”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制作新闻报道、专题节目、新媒体产品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采访的红色遗址主要包括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张太雷纪念室、于方舟在津开展革命活动旧址、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南开大学百年校史展、平津战役纪念馆等重要红色遗迹,全方位宣传天津的红色遗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一篇:《100年前那个“90后”的一封家书》

如今,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园内,敬业湖旁的北洋广场上矗立着一个戴着眼镜凝视远方的青年人半身塑像,塑像前名为“太雷路”的校园主干道上莘莘学子来往不息,这座塑像纪念的就是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杰出校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

沿着太雷像向东步行5分钟,来到天津大学校史馆,张太雷纪念室就坐落其中。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策划《寻访红色印记》,今天播出第一篇《100年前那个“90后”的一封家书》

(现场音……你们看这个,张太雷塑像方面我们认为这个是做得最好的…你们怎么看?我们觉得也很有气势,他这个上半身到肩部的造型,很有太雷的风范…..)

蔡文杰,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太雷精神”研究工作已经近十年,对于张太雷纪念室里的一文一图他都了如指掌,对于张太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更是如数家珍。

(现场音:我是江苏常州的王子轩,我也是常州的龚宗奕……

2019年9月初的一天,张太雷纪念室分外热闹起来,几位操着外地口音的学生走了进来,他们来自张太雷的故乡江苏常州,是刚刚来到天津大学报到的大一新生。在老家江苏常州的时候,他们就向往着来到张太雷曾经就读的大学,感受与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与故事中。就这样,他们报到后第一时间就走进“张太雷纪念室”,也与蔡文杰老师在这里不期而遇……

(现场音……这是他在北洋大学读书的时候,常州的同学聚会时的照片……在北洋大学读书时的成绩单,在这儿……张太雷为什么来读北洋大学呢?其实非常有意思……)

位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张太雷纪念室始建于1998年,是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天津大学重建张太雷纪念室并将它搬入校史馆一层。在大约60平米的空间中,总共展出了120多张珍贵的照片和一些珍贵的物品,其中包括张太雷同志使用过的毛毯以及在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毕业文凭等,这些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张太雷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现场讲解的声音……五四运动时期张太雷积极参与……)

张太雷,189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没落封建世家,初名“张曾让”。张太雷自小家境贫寒,8岁时父亲早逝,全家只靠母亲帮佣的微薄收入为生。目睹社会上的贫苦大众都在受苦受难,他心中深深打上了不满现实、寻求解放的烙印。1915年,天资聪慧,刻苦好学的张太雷,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科预科班,由于学制长,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条件,同年冬天,他转入学制短的北洋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学习法律。

起初,他曾准备毕业后谋取公职或律师职位赚钱养家。但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迪,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张太雷一直在《华北明星报》担任编辑,并成为俄共党员鲍立维的助手和翻译,通过这段经历,张太雷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闪耀的思想光辉深深震撼。思想转变的他,发下宏愿“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于是把自己的名字由“张曾让”改为“张太雷”。

(现场讲解声音……张太雷在天津建立青年团,这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他一生中的巅峰、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广州起义……)

“张太雷纪念室”的展览按照时间顺序,从张太雷出生、江苏常州的故居,到中学时求学的学堂,再到考入北洋大学的经历都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在展览的第一个拐角处,一张颜色泛黄的图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张太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文杰特意提高了声调——

(录音:这个是……我建议所有人,都要读一读他的这封家书。这封家信的内涵非常的丰富,是我们现在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封家书……)

(主持人朗读)

我此次离家远游并没有什么,你们也不必对于我有所牵挂。我觉得现在我做事,总不能说可以长久,我想最好能自己独立生活,不要人家能操纵我的生活,所以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所以我想等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试,但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

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所以我决计到外国去游学求一点学问,将来可以享真正幸福,你也可以享真正的幸福,母亲也享真正幸福。但是我们现时不能不尝一点暂时离别的苦去换那种幸福。你情愿不情愿?我想你是一个明白人,一定是情愿的,并且赞成的。……(压混,出现场录音)

这是1921年1至2月间张太雷写给妻子陆静华的信。1921年春,按照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委派,张太雷将离开北京前往伊尔库茨克代表中共参加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当时,张太雷正在天津创建共产党小组、组织工人运动,接到赴苏工作的消息,他十分激动。但是,他又惦念家里多病的母亲、结婚两年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不过时间紧迫来不及回家告别,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封家书。蔡文杰主任说:

(录音:家书里面内涵特别丰富,因为他要到俄罗斯去,他去实际是工作去,从事的是革命工作,但他跟家里人又不好明说,严守党的纪律,对家人他都保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这个在他的家书里面一开始就提到了;‘到外面求学去,你们不要太牵挂我’。还有他讲了他的人生观,就人在社会上一定要独立,你不独立,你就道德品行都没法维护。所以我们从他的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人生观。他跟他夫人也讲:你这个文化程度不高吧,你要多识些字,学点儿文化,另外刺绣也好也要掌握点生活技巧,总之人要独立起来。人独立之后就不会依附于任何势力了。他在信里也讲了社会上的黑暗,这实际上就是他为什么要革命的潜台词,他说‘我要求学问,求独立。这样我自己品德方面也不会出现问题了,对家人也好…’这些都讲得很好,这在当年表明了一种他真实的看法。当然它这里面求学的含义不是说我们现在讲的学一门专业的知识,实际上是大学问,就是要拯救国家、要革命,有这样的含义。但他这种‘自身先独立’的意识,这个确实是我们今天也应该去学习的。另外一个,从家书里还可以看到,在这之前,他是定期给家里提供经费的,所以他出国之后,对家里也是有安排的:如果遇到困难你去找谁找谁……所以从家书里你是可以看到这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我们一直都说‘家国情怀’,其实就是这样,大的方面我要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小的方面从细节上也能透露出他的那种感情。这个家书写得是特别有感情的。)

在100年前的那个年代,张太雷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中,却常年无法和家人团聚,书信就成为了他与老母亲以及妻儿之间唯一的沟通手段,然而为什么在众多的家书中,只有这封书信被保留下来?在张太雷的后人眼中,这封书信又寄托了怎样浓浓的深情?

张太雷的外孙冯海龙给我们讲述了这封家书能够被保留至今背后的故事——

(录音: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留下来的。我外公就是张太雷这封信充满了对母亲和妻子的爱,和家人的爱。又有放弃了这个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而充满了内疚,但是他是求大爱舍小爱,他是把自己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共产主义运动中去了,投入到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斗争中去了。实际张太雷有很多家书,这封家书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它为什么能保存下来呢?是因为我母亲,当时抗战爆发以后我母亲失学了,这个日寇占领了常州,占领了家乡,因为当时他的同学有很多跟着国民党的这个部队都撤到大后方去了,后来我的外祖母就告诉我母亲。别人都可以跟着国民党的部队走,说你不能这样,然后告诉他说你的父亲是谁,是张太雷,是共产党的领导人。说你应该到上海去找地下党,参加共产党的部队,参加革命继承父亲的事业。)

当时,张太雷的二女儿仅仅16岁。而此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上海、常州、南京等地,情况十分危急,然后,她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录音:我母亲16岁要只身一人,通过这个敌战区,然后到上海去寻找地下党,她要有个凭证。当时是我外祖母就把太雷的这封信交给我的母亲,让她作为和组织上取得联系的一个凭证。因为当时害怕有危险,所以这封信的抬头和结尾都裁掉了,组织内的人一看就明白,别人看了是不明白的,所以也是为了安全起起见。我母亲把这封信带出去了,最后在上海找到了党的组织,然后党组织送她到安徽参加了新四军,最后入了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这封信呢,是有这么一个机缘巧合保留下来了。后来是因为战乱等等各种原因吧,张太雷的所有的家书最后都没有保存下来,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这这封家书啊,要说也是很巧合的事情,是我母亲把她带出来了,就保存下来了。)

在这封2000多字的家书中,张太雷对自己做了深刻地剖析,他并不回避自己曾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我们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曾经的苦痛与挣扎,但最终张太雷体悟到“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他转而寻求在学问中获得心境的平和。

对于一位已经投身到共产主义革命中的志士而言,张太雷所认为的“高深的学问”正是共产主义思想。然而,当时张太雷已经成婚,虽然妻子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坚信妻子能了解他的想法,并给予支持,为其分忧。

舍小家为大家,是张太雷的家国情怀,一家之福与万家之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张太雷的外孙冯海龙在这封家书中也找到了外祖父张太雷最想表达的一句话——

(主持人朗读——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所以你我不必以为是一件可忧的事。我们应该在这时期中大家努力做,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啊。我并没有一点忧愁,因为我有这个目的在心中,我希望你也能有同样的心思……压混,出现场录音)

(录音:他其实反复说了一句话,就是要‘谋将来永远的幸福’实际上这是整个信里最核心的话。什么是永远的真正的幸福?他实际就是说既是自己永远的真正的幸福,也是人民永远的真正的幸福,他认为走共产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是真正的永远的幸福,实际整个信里边最核心的就是这这一句话,这个意思。)

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文杰也从这封家书中读懂了当时年仅23岁的张太雷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录音:家书里还有一句话就是:我今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谋将来永远幸福…他理解的幸福不是简单的生活好,而是解决民族危亡的问题,让中华民族站立起来。表现了他的人生观,追求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怕艰苦不惧牺牲,暂时怎么困难都不怕,谋将来永远幸福。”)

这封信寄出后,张太雷就踏上了艰险的征程。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张太雷和俞秀松的共同努力,共产国际第一次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唯一合法的共产主义政党。

此后7年的革命生涯,张太雷先后担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央临时政治局五人常委之一,党的八七会议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张太雷组织和领导广州起义,并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而他自己,却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29岁年轻的生命。

整个展览向参观者展示了张太雷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而对于参观者来说却带来不同角度的思考。对于来自江苏常州的天津大学大一新生王子轩和龚宗奕来说,背起行装从常州来到天津求学,似乎更能体会张太雷“寻求高深学问”“谋求自身独立”的那份心境,龚宗奕说:

(录音:张太雷说‘愿意化作醒世的惊雷’他的名字也是这么由来的。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当年那么需要每一个人都‘站起来’,但是我们还是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的。现在虽然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但是新时代有新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个人还是有这种传承、这种精神为之奋斗的。我们本科生学习还是先学好本领,只有自己的本领足够了,到社会上我就可以知道我要去哪个方向帮助国家甚至帮助整个社会。)

而已经读研三的白雪和胡盛林则是天津大学第十三期太雷班的学员,在深入学习太雷精神,并多年连续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后,他们对于太雷精神有着更深层的体会:

(白雪录音:“家国情怀,其实国才是一个大‘家’,比如我现在面临的就业选择来看,怎么把自己的专业和自己的理想结合到之后的工作方向上,这样发挥自己的价值其实是就业导向的第一步。我学的是教育学,我想要进入学校去为学生服务,这是比较实际的一个点。”)

(胡盛林录音:太雷精神,对我们最切实际的影响就是:保好每一分每一秒将自己的所学同祖国的需要、将个人的选择同国家的发展都紧密结合起来。我本科大一入学时候学的时候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后来发现对经济学、对金融有着更深的了解和兴趣,就在大二转入了金融学专业。但是随着对金融学知识的了解,随着对整个社会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发现,就选择了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且考取天津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这其中的很多人会不理解说,你明明可以以后会进基金、进投行或者进一些银行债券公司,但是自己选的专业并不是以优质高薪为第一目标,还是觉得要将个人的发展、个人的研究同这个社会的需求、关注热点相结合,我觉得这是我们从太雷学长身上、从他的精神中学习上得到最大的体会就是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将小我融入大我当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来做出不平凡的事迹,这就是最基本的对社会的贡献。”)

主持人:“谋将来永久的幸福”,是这个100年前的“90后”写在家书中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革命初心!他用热血与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与忠诚,什么是勇气与担当!张太雷燃烧自己年轻的生命铸就了舍生取义的历史丰碑,他的精神与意志永存于浩然天地之间。

主持人:为了推动《寻访红色印迹》系列主题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广播新闻中心还与津云新媒体和天津教育报深度联动,并联合市级机关工委、市文旅局、市教委、市社科联等单位推出“我心中的红色印迹”融媒体互动活动。您今天收听了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感受?深入感受印刻在红色印迹里的初心、故事与使命,您有什么话想说呢?都欢迎通过新媒体互动的方式与我们交流,我们每天也将集纳和展示大家的精彩留言与分享。

主持人:听众朋友,明天《美丽乡村说》将继续播出《寻访红色印迹》系列主题报道,也请您关注明天早晨经济广播和滨海广播并机播出的《天津早晨》节目,微信平台“天津广播”“天津早晨”也将同步推出详细报道。(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