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最美劳动者 榜样的力量
初见汪强,不是在拳击台上,而是在他的培训俱乐部。当天,有学员前来上课,汪强在细心地做着指导。“移步、快……用力、防守……”话语简短、步伐有力,观者在一旁察觉不出他的“不同”,却可以窥见他的“身手不凡”。
和汪强聊天,他很爱笑。“开始练拳击,就是怕在学校被欺负。后来,同学知道我打拳厉害,都怕我!敬我是他们的‘大哥’。”一边说着,一边比出作揖的手势,汪强又是一阵笑。他说话语速缓慢,时有停顿,但咬字清晰,并不影响交流。出生时伴随着脑出血、黄疸、肺炎等症状,在医院抢救了35天,汪强迈过“生死关”。然而,脑损伤带来的残疾,让他直到6岁还不会讲话,走路也成问题。“怕被欺负”──起初学拳的缘由简单而直接。练拳之后,汪强逐渐意识到这项运动对自己身体复健有极大帮助。从最初手指不能弯曲、站立无法自主,到如今成为职业拳击手,获得全国拳击俱乐部争霸赛69公斤级冠军,背后的付出,只有汪强和他的父母最清楚。
拳击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极高,别说是脑瘫患者,普通人想练好也非易事。每天3个小时至5个小时训练,脑瘫患者颈部肌肉原本就容易僵硬,一场训练下来,汪强的脖子几乎痛得难以动弹。太苦太累,他哭过,也抵触过,但父亲那句“不要轻易认输”常在耳边。练过武术、学过拳击的父亲,是汪强一直以来的教练和陪练。虽然训练艰苦,但汪强说打拳给了他快乐,也给了他信心和尊严。
成为职业拳击手之前,汪强虽然在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但依然会遭遇对手不愿和他比赛的尴尬局面。“他们知道我有残疾,觉得打赢我不光荣,输了更没脸见人。”汪强说,这也激励了他努力成为职业拳手。2014年,29岁的汪强登上职业拳台。“大家只靠实力说话。参赛者是平等的,看胜负,不看别的。”
在拳击台上征战多年,汪强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赢得对手的尊敬,也收获不少“粉丝”。很多人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慕名前来切磋。其中,不乏和他一样的脑瘫孩子。这些年,汪强办起培训俱乐部,在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长达三年的免费教学,还在网上组建“病友群”,用自己的励志故事激励和帮助更多人。
拳台上的比赛终有结束时刻,而和命运的这番较量,还有很长的路途。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汪强,对未来有了新的“小目标”──出去打国际比赛。前路虽不平坦,但一路走来已习惯“高难度模式”的汪强,觉得只要有信念,就值得一搏。不服输,失败就不会是定局。(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