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网上学校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622个村装上大喇叭
2017年,武清区探索出一条接地气、全覆盖、受欢迎的宣讲模式,大喇叭成了传播党的好声音的“扩音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
兴建80座村文化礼堂
从2015年开始,先后兴建了80座建筑面积在200—1000平方米的村文化礼堂,采取多种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诚信教育等,成为村民学习的大课堂
立起336面村文化墙
一墙一风景、一墙一特色。用漫画、格言、寓言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政策法规、道德文化等知识与建筑景观有机结合,彰显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
622个村,村村装上大喇叭,传播党的好政策;80座村文化礼堂,看电影学科技;336面村文化墙,彰显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载体,渐渐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武清区百姓的脑海心田,渐渐地转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渐渐地提升着乡村整体道德风尚。于是,武清区10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43个村镇获评市文明村镇;于是,武清区成为首批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于是,武清区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
大喇叭,思想文化宣传的新角色
“大家好,上周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十五讲,本周我们继续学习……”
3月11日早8点,武清区崔黄口镇东赵庄村口水塔上安装的大喇叭开始了一天的广播,水塔下的十几位村民,一边散步健身,一边倾听着广播……
“每天早晨8点,我们都会准时收听,大喇叭给我们送来了党的乡村振兴好政策,还送来了国学经典好故事等,大伙都爱听。”村民崔汉元竖起大拇指。
东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术功深有感触地说:“我每天最爱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解读,言简意赅,特别好懂,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时时刻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村民刘秀娟在家做着家务,也收听着大喇叭广播。
“我特爱听国学经典故事,不但自己听,也让家人一起听,古人淳朴厚道、友爱互助、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辈可不能丢失。”刘秀娟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喇叭村村响,但由于无节制地滥用,逐渐遭到了村民的厌弃。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喇叭偃旗息鼓,不再发声。2017年,为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武清区委宣传部创新宣传载体,让大喇叭再次响起,探索出了一条接地气、全覆盖、受欢迎的宣讲模式。
偃旗息鼓的大喇叭又发声了。留存在记忆里的大喇叭,又重新扮演起农村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角色。
大喇叭能否受欢迎,播出内容至关重要。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阎金瑛说:“为确保大喇叭播出内容受欢迎,我们在全区所有镇街发放调查问卷,征集百姓需求。根据问卷,最后确定了播出内容──传播党的好政策,提升村民政治素质;播送国学经典故事,增强村民文化素养;传播医疗保健常识,让村民强身健体。根据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大喇叭还及时插播换届选举、防范非法集资、严禁赌博、清洁卫生等内容。”
为使大喇叭不影响村民休息,区委宣传部科学制定了播出时间段:上午8点—9点;下午5点半—6点半。这个时间段恰好在大家起床后和准备晚饭时间,不扰民,村民很满意。
“大喇叭成了传播党的好声音的‘扩音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大大提高了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阎金瑛说。
文化礼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好去处
春暖花开,汊沽港镇二街的村民忙碌起来,在农忙之余,他们纷纷来到村文化礼堂,唱歌、下棋、打乒乓球……
汊沽港镇二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学林说:“除了娱乐健身外,村民还经常在这里听讲座,有科技致富、法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成为村民学习的大课堂。2018年8月8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文化礼堂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弘扬‘孝敬、勤俭、诚信、友善’的传统文化,150多人参加,在3个半小时的诵读大赛中,村民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文化礼堂的墙上张贴着今年全年重大活动内容表:保护生态环境宣讲;清明节、端午节教育;武清好人、好婆媳、爱岗敬业评选表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王学林介绍,村文化礼堂安排了专门人员管理,开放时间为每天8点半到11点半,14点到17点,对村民全天候开放。
“东方的太阳照大地,勤劳的人民穿新衣;丰收的庄稼笑弯了腰,蓝蓝的天上彩云飘,幸福的笑容挂眉梢……”王学林指着墙上的一张宣传画说:“这是我们二街的村歌《勤劳新农村》,现在很多村民都会唱,通过唱村歌,引导村民保持勤劳的好传统,摒弃好逸恶劳的恶习,永葆勤劳、善良、淳朴的文明乡风。”
“村文化礼堂建得太好了,不但能看到特别喜欢的红色电影,还能看到市级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文艺演出,特过瘾。” 豆张庄镇南双庙村村民张健双笑着说。
南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广说:“村文化礼堂是2017年年底建成的,得到了区里的大力支持。为让文化礼堂充分发挥作用,驻村帮扶工作组多次联系市级大型专业演出团体来演出评剧、京剧、歌舞等,弘扬传统文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很受村民的欢迎。”
区文明办负责人介绍,虽说目前家家有电视,但不少村民依然渴望有一个集体活动的场所──文化礼堂,定期开展健康向上的集体娱乐活动。为满足村民们的意愿,从2015年开始,区委宣传部遴选了一批经济条件好的村,按规模大小,先后兴建了80座建筑面积在200—1000平方米的村文化礼堂,采取多种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诚信教育,传承孝老风尚,树立法治观念等,得到了群众广泛的认可与称赞。
村文化礼堂硬件一流,夏有空调,冬有暖气,音响、自动电影放映机等一应俱全,确保了高效利用。区财政每年还拨款1200万元用于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及运营。为让各个村文化礼堂发挥更好作用,区委宣传部采取奖优罚劣方式,对建得好、用得好、反响好,真正服务群众的,增加经费补贴;对使用不好的,扣除一部分补贴,补给好的村文化礼堂。
活动中心文化墙,一“动”一“景”正能量
在上马台镇隆泰家园社区活动中心二楼书法室,挂满了“京津卫星城、美丽新武清”“一颗红心献给党”等上百幅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作者都是社区的普通居民。
80岁的谢善廷老人,每天上午9点会准时来此练书法。老人动情地说,过去在村里住时,种小菜园;入住隆泰家园后,曾担心没事可干。入住后发现,镇里建起了社区活动中心,还专门开设了书法室,自己每天和老邻居们聚在一起写字、练书法,非常舒心。
隆泰家园社区现有2100户、9000多人,来自全镇10个拆迁村。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明海说:“农民变居民,走出平房住楼房。居民们不种地了,吃完饭干啥去?总呆在家里看电视对身体不好,聚在一起打麻将赌博更坏。经多次调研和外出参观学习,镇党委、政府决定建一个大型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引领居民享受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2014年,上马台镇斥资1500万元,动工兴建社区活动中心,2016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称赞。
56岁的马丽汶笑着说:“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太棒了,有图书馆、歌舞室、戏曲室、健身室、亲子活动室。我特喜欢唱京剧,原来在村里没地方唱,现在戏曲室配备了琴师,我经常来演唱,太开心了!”
居民张继臣补充说:“我每天吃完饭就会来图书馆看报纸杂志,精神生活特充实,跟过去打牌、打麻将相比,强过百倍。”
“同心共筑中国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行动,从我做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走进武清区东马圈镇各个村,村村都有文化墙,一墙一风景、一墙一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突出‘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主题,在各村粉刷和制作文化墙8000余平方米。文化墙采用漫画、格言、寓言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政策法规、道德文化等知识与建筑景观有机结合,让群众在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耳濡目染地学习文化知识。”东马圈镇宣传委员石树棚介绍说。
在豆张庄镇,各村院墙上也画满了“中国梦”、传统文化等题材的墙画,文化墙成为当地村庄的一张亮丽“名片”。该镇以建设“实力镇街、美丽镇街、和谐镇街”为目标,把村庄“文化墙”建设作为美化镇域环境、提升教育素养、建设村庄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让农村环境大为改观,还通过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城乡文明创建的一道风景线。
豆张庄镇北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伯忠高兴地说:“文化墙太体贴人心了,走哪哪豁亮。你看这块文化墙──‘搞好环境卫生,争做文明人’,谁家门口脏了,抬头一看文化墙标语,自己就会马上清扫,文化墙警示作用多棒!”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梅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结合武清实际和群众的新需求,我们在农村思想文化宣传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搭建大喇叭、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文化墙等载体,让党的好政策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全区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科学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