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
坚决铁腕治污 坚持绿色发展
──天津代表委员热议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强调的。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出席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们的热烈响应,大家一致表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
2018年,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谋划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天津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如何深化区域联建联防联治,推动天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津代表委员话发展,提思路,谈举措,积极建言献策,开出“良方”。
联建联防联治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8年,天津与北京、河北携手联建联防联治,持续不断努力,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百姓的绿色幸福感明显增强了。”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娟向记者一一列出了我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成绩单──
“蓝天──PM2.5浓度在前5年累计改善35.4%的基础上,2018年同比再降16.1%,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13天,创2013年监测以来最好水平;碧水──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净土──基本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生态──划定1393.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绿色生态屏障一起,形成占国土面积近28%的重要生态空间被严格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温娟说,天津还连续5年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环保方面的法规,加上今年1月全票通过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现行有效的生态环保领域法规达到34部,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文明地方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京津冀区域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和引滦入津入境水质有了持续明显的改善。结合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温娟建议,要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在环渤海三省一市设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天津位于海河流域最下游,承担了上游七省一市约70%的入海通量,随着海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凸显,可以说,渤海湾生态环境改善,重中之重是陆源污染治理,必须联建联防联治,以海定陆,统一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治理规划、统一治理标准、统一执法监管,形成流域上下游和相应海域同治、共管的机制。”
温娟还建议,将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875平方公里的湿地纳入京津冀东部生态走廊,构建首都东南部绿色生态屏障,拱卫首都,与雄安、承德协同共建京津冀生态“绿肺”。
整改七里海湿地 保护“京津绿肺”
“现在七里海湿地230处整改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移民稳步推进。”全国人大代表、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接受采访时表示,七里海湿地整改一年多来,阻断了34条原来通往核心区的道路,建成环核心区保护围栏,实现核心区封闭式管理,水质由Ⅴ类变为近Ⅳ类,野生植物种类超过153种,鸟类由182种增加到235种,震旦鸦雀、文须雀等全球性濒危物种也重返湿地。
“对七里海整改这件事,一开始乡亲们也不是很理解,特别是在七里海经营旅游的企业和农户,认为整改就是什么都不让干了,来钱的道就断了。”王洪海表示,我们给大家算好三个平衡账:一是生态账。如果没有规划的搞七里海旅游,农家院无序发展,对水系等周边环境造成持续破坏,好生态一去不复返,子孙后代就没有生存发展空间。二是经济账。以破坏生态的短期经济行为换不来长远发展,整改后七里海周边通过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群众就业机会会越来越多。三是发展账。好生态会带来更多生态项目、绿色产业和生态产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我们推进七里海湿地‘十大修复工程’,加大工作力度,给政策、给土地平衡指标,协调发放全国首例生态专项债券90亿元,支持生态移民、引水调蓄等一批重大工程。”王洪海说,越来越多的群众发自内心赞同和支持七里海湿地保护。湿地核心区内856座坟茔全部迁出,一位村民和我说,七里海湿地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七里海湿地,让子孙后代辈辈都能看到好的生态环境,祖先们对坟茔被迁出也能够理解。
“我们将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重要要求,继续做好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后半篇文章’。”王洪海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清晰,要统筹抓好湿地的保护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确定“一河一海一域”的发展格局,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落实生态补偿 加强水源保护
“引滦水是天津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加强引滦水源保护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重要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市水务局科技信息处处长周潮洪说,2017年5月底,河北省政府完成潘大水库网箱清理任务;2017年6月,津冀两省市签订《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共同维护引滦入津生态环境安全,引滦水源保护问题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京津冀地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2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9,水资源开采量已经超过100%,水资源短缺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物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周潮洪结合一组数据说,近年来,虽然京津冀水环境治理联防联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整体水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深层次水资源、水环境矛盾仍然突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水环境共同治理的协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周潮洪建议,由京津冀协同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由国家部委、河北省、天津市建立津冀省级层面引滦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做好引滦水源保护的顶层设计,编制津冀水源保护综合规划,摸清污染现状,细化治理措施,厘清责任,确定国家、省市资金筹措方案,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截止到2018年,引滦入津横向生态补偿第一轮补偿协议结束。周潮洪建议,继续推动新一轮引滦入津横向补偿机制,在原引滦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将跨界河道全部纳入考核范畴,并加严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等指标管控要求,进一步推动加大潘大水库、跨界河道的治理力度。
用好“金钥匙” 打造田园综合体
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双城中间规划管控、构筑绿色屏障的战略决策。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说,她所在的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部分土地位于一级管控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带来大发展。
“从最初的建厂办企业到后来种养殖业,再到计划发展的现代化休闲农业,我们村有这样的条件,也有实践经验。”杨宝玲深信土里刨食很难刨出个“金娃娃”,要想带领群众富裕,就必须另辟蹊径。
胡张庄虽然偏僻,但胜在风光宜人、位置优越,有2000余亩葡萄地,是一处富足粮仓;有320余亩农用工具房,是少有的体验设施;有25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更是稀缺的发展指标。如何用好“绿色发展”这把金钥匙,杨宝玲心里有了清晰蓝图──打造田园综合体。
思路一变天地宽。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借绿色发展的东风搞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康复休闲观光旅游,让村民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
“创新想法再好,也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相信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推进,胡张庄村一定会更加美好。”杨宝玲对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未来发展充满憧憬。
加强源头监管 规范土壤修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说,“土壤污染问题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如何更好治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较差,耕地环境质量、工矿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被污染土壤总超标率达16.1%,耕地占19.4%。
“这些数字呼唤我们要有所作为。”孙太利建议,政府应该完善土壤污染责任机制法律规范体系,增加和补充相应配套的法律规范和部门管理条例等,衔接与协调各项法律规范,保障和指导土壤污染责任机制的有效落实,避免法律规范冲突与反复。
“组织专家对污染土壤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科学分析成因。”孙太利认为,应该加强污染源头监管治理,严格控制工矿污染渠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修复被污染土壤。
对于污染土壤修复,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袁直直言,“近年来,市场上的土壤修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鱼龙混杂,给行业发展带来了隐患,应该规范土壤修复行业,实现快速良性发展。”
如何规范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袁直提出,以生物修复手段为核心,辅助以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构建能够恢复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措施,通过政策导向鼓励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土壤修复专家作为顾问参与到实际的土壤修复项目中,加强土壤修复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发单位的交流合作,促进最新以及最前沿的土壤修复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要加强对土壤修复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监管。”袁直认为,应建立污染土壤的修复数字化档案,实现网络监管和后续跟踪,检验土壤修复技术的后续效果,实现“一次修复永久负责”。(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