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10265次 行政查处1036次
抓获犯罪嫌疑人4434名
涉网犯罪高发案件
网络犯罪主要特征
传统犯罪+互联网
如今,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我们了解认识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也有弊。各种网络诈骗案件,以及个人信息被泄露、网站被攻击等事件的发生,让“触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深渊。
昨日,市公安局召开“净网2018”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通报自今年2月份我市按照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的相关情况。那么,相比线下犯罪,线上犯罪又呈现了哪些态势?如何安全“触网”,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可乘之机?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希望通过民警的介绍给市民防范网络“陷阱”提个醒。
严查!集中清理违法有害信息4万余条
净化网络环境,最主要的是要铲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我市公安机关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违法犯罪信息多发高发部位的巡查力度,截至目前,共在电商平台、搜索引擎、中小网站、论坛社区、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清理淫秽色情、管制刀具、涉枪涉爆、违法办证、网络赌博等违法有害信息4万余条。针对违法信息频发、违法犯罪多发的重点网站和网上“乱点”,公安机关持续加大监管检查力度,督促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约谈网站主要负责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对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共检查天津市重点网站、网络服务商、信息服务商和联网单位10265次,行政查处1036次。
严打!破获涉网违法犯罪案件4461起
为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今年2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净网2018”专项行动。我市公安机关以“打源头、摧平台、断链条”为目标,截至目前,共破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网络赌博、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诈骗、网络水军、助考等各类涉网违法犯罪案件446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34名。
涉网犯罪哪类案件属于高发案件?
在涉网犯罪中,哪类案件属于高发案件?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案件支队副支队长陈云龙说,从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破获的案件看,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赌博等问题比较突出,“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有抬头趋势。
打击治理网络犯罪难在何处?
陈云龙说,现实中的犯罪,取证相对容易,但网络犯罪取证有很大难度,因为其具有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犯罪地点的随机性;二是犯罪人员的范围难以确定。“网络犯罪隐蔽性强、风险小、收益高,这个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网络犯罪。有些人在网上专门将从事犯罪活动作为他们的职业。传统案件做一两次就不干了,但是网络犯罪只要没有被抓住,就天天干。”
网络犯罪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
“从侦破的案件数量、类型可以看出,‘传统犯罪+互联网’的态势愈演愈烈。”陈云龙说,当前大量的犯罪活动都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应用来实现,有的把互联网作为不法分子沟通联络的平台,利用网络平台通讯群组进行秘密勾连;有的把网络作为传播有害信息的平台;有的把网络作为聚合平台,比如,诱惑大量的人参与赌博、传销、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犯罪;还有的犯罪活动把网络作为一种钓鱼平台,“猎捕”大量被害人,进而实施欺诈。此外,还有犯罪活动把网络作为非法交易平台,包括违禁品、管制物品等,还包括大量贩卖公民个人信息。
案例
盗取网站购物信息 非法获利12万元
今年2月,公安静海分局在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时,发现嫌疑人刘某使用社交软件向他人发送某网站上万条购物信息,这引起了民警的警觉,推断刘某很有可能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做了大量工作后,警方掌握了刘某雇用多人以每条数元不等的价格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牟利的犯罪事实。6月,警方辗转湖南、湖北、吉林、福建等地,打掉了以刘某为首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成功抓获嫌疑人18名。根据嫌疑人的供述,该团伙自2017年以来盗取某网站购物信息19万余条,并已出售14万余条,非法获利12万余元。
警方提醒
不得出售个人信息 贩卖可获刑
避免信息泄露 九个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何才能避免信息泄露,要注意加强防范以下9种情况:
2.不运行不熟悉的可执行文件,尤其是一些游戏或游戏插件。
3.各类账单,不随地丢弃,及时涂抹、销毁。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单据,快递单号要撕掉,收件人姓名及手机号要涂掉;实名车票要撕毁有名字、身份证号、二维码的地方。
4.身份证复印件需写明用途。例如,仅提供XX银行使用,申请XX基金扣账;他用无效。
5.网上投递求职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6.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7.慎在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中晒照片。
8.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申请免费邮寄、申请会员卡等)。
9.谨慎连接免费公共WiFi。
案例
利用网络赌博敛财
今年4月,公安宁河分局接群众举报,有人利用网络组织多人实施网络赌博。经缜密侦查、循线深挖,警方摸清了以靳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通过网络通讯群组招募参赌人员、专人当日网上结算赌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事实。6月,警方辗转多个省市,成功抓获靳某某等41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供作案使用的服务器5台,成功打掉了靳某某等人租用赌博软件及服务器、利用网络通讯群组实施网络赌博的犯罪团伙。据靳某某等人为首供述,他们从2016年开始到被抓组织实施网络赌博获利30余万元。
警方提醒
网络博彩不能碰 损失钱财还违法
参与网络赌博,开设赌博网站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目前,网络赌博有四种模式:利用网站或APP,通过直播的方式把线下赌场搬上网络,赌客只要注册个人账户并充值后,即可参与赌博;基于体育竞技、福利彩票的结果等进行外围赌博,比如,赌球网站等;不法分子恶意利用移动支付平台和网络红包,利用网络红包的随机性,进行押尾数大小、单双等形式的赌博;利用一些休闲游戏平台,不法分子通过盗号、外挂、作弊等非法手段获取大量游戏币,并向玩家兜售,与人民币进行双向兑换,利用差价和“汇率”牟利。
俗话说,十赌九输。与传统赌博相比,网络赌博风险性更大,因为它内藏玄机,你永远看不到对手是谁。其实,几乎每场赌局都是被操纵、被设计的骗局,想指着网上赌博赚大钱是根本不可能的,它只会让人输得倾家荡产,甚至是妻离子散。
案例
购买300元游戏礼包 反被忽悠2万元
吴某按照对方要求充值了1599元,对方又称填写的银行卡号有错误,之前充值的钱全都被冻结了,现在需要再充值6000余元进行解冻。为了把投入的钱要回来,吴某又充值了6000余元,结果对方又以其他理由让其再充值。就这样,吴某先后充了21000余元,感觉不对劲后,表示拒绝充值并要求对方立刻退款,但对方称须5-10个工作日后才能办退款手续,时限过后,吴某再与对方联系,发现已被对方删除。
警方提醒
网络诈骗五花八门 涉及钱事一定多留个心眼
目前,网络诈骗的手段五花八门,不断推陈出新,归根到底都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因此,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首先要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遇到中奖了、低价物品、免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以及致富信息时,一定要绷紧弦,不要理睬。其次,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和朋友的网上“求助”信息,一定要核实,不要着急恐慌,更不要将“急用款”汇入不法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如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洗钱类的陌生信息,不要惊慌无措,更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不法分子指定的账户。
通过分析各种网络诈骗案件,可以发现,骗子的招数不管怎么变,最终的目的都是转账,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凡是牵扯到钱的事情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只要不泄露密码、不转账付款,骗子的手段再高明也是徒劳的。
案例
我市首例“网络水军”删帖案 涉案金额800余万元
今年6月,公安宝坻分局先后前往全国九个省市,对一个“网络水军”犯罪团伙展开抓捕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涉案金额高达800余万元。这是我市警方破获的首个利用网站实施“网络水军”非法删帖、炒作的案件,案件的告破,也揭开了“网络水军”背后的利益链。
去年11月,公安宝坻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在辖区某网吧检查时,一名坐在角落里的男子见到民警,神情十分紧张。该男子试图将电脑屏幕上的网页关闭时,民警发现其登录的是一个网站的后台操作平台。该男子面对民警询问时闪烁其词,最终交代了其受人雇佣、替人删除不利帖文的事实。随后,民警在该男子租住处将其同伙抓获。
据两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是通过社交软件和“上级”联系的,在实施删帖后,会得到一定的酬劳。经公安宝坻分局深入侦查发现,这是一个以网站为核心平台的“网络水军”团伙。该团伙业务遍布各大网络论坛,具有“地域广、人数多、违法业务多”等特点。该网站的主要业务包括发送广告和推销性质的短信、删除帖文等。
专案组经过调查走访、串并案情,发现该犯罪团伙的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专案组辗转北京、河北、上海等九省市调查取证。今年3月初,专案组在湖南长沙市抓获了该团伙成员张某。据张某交代,“客户”需要删除的帖文大多是投诉产品质量、同行业“互黑”等内容。张某称,如果消费者发帖投诉时,写得很温和,这种帖子很难删掉。他们就会人为“灌水”,在此类帖子上发布一些黄色图片和违规广告,让该帖子变成“违规帖”,才有机会删除。张某表示,他们平均每月能够删除或“灌水”20余条帖子,一些人收入可达上万元。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案组发现,许多曾经找该团伙删帖的公司或当事人都不愿作证,这给破案带来很大难度。但民警通过缜密侦查,终于找到了破案的关键线索。6月2日,专案组获悉,该犯罪团伙的骨干成员沈某正在河北省活动,民警立即前往展开抓捕行动。6月7日,专案组将沈某以及两名同伙抓获,并在其租住地查获三台电脑、四部手机。
面对民警的审讯,沈某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今年36岁的沈某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原本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他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公司或当事人都有删帖的需求。于是,沈某建立了这个网站,在全国招募大量“水军”参与各种删帖。据沈某讲,该网站以抽取“任务佣金”的方式运营。网民可在该网站注册成“雇主”,“网络水军”注册成“推广服务商”。“雇主”通过网站发布任务,内容多为社交圈转发、广告软文、投票活动等,其中不乏淫秽、诈骗、赌博及谣言等信息。“推广服务商”认领任务,并反馈任务完成情况,“雇主”在审核任务完成度后,结算佣金。其中,网站平台收取全部获利的两成,其余获利由“水军”获得。
经调查,“水军”会通过层层的“中介”找到一些论坛的版主或网站“内鬼”进行操作。每一个“中介”会收取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的中介费,形成了一条“覆盖广、链条长、关系复杂”的有偿删帖链条。仅半年,沈某一人就非法获利220余万元。
警方提醒
别让“网络水军”忽悠了
不信谣不传谣抵制网络谣言
“网络水军”通过互联网删帖、炒作等手段非法牟利。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早在2013年就作出了司法解释: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1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为了敛财,“网络水军”炮制的是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市民在上网时,对网络信息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认真辨别和分析信息来源及准确性,在没有掌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千万不要随意转发、评论或支持。要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抵制、积极举报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共同维护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