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87岁的李承嗣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依旧记得震时的恐惧,还记得震后的无畏。“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当时提出的这十六字抗震精神,老人记忆犹新。
李承嗣在抗日战争时期投身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因为懂医术,从朝鲜战场归来后,他被编入空军部队,为飞行员做健康保障,直至转业后成为天津三建保健站的大夫。“1976年,我当时在东郊区的一处工地参加干部劳动。”李承嗣告诉记者,强震发生后,熟睡中的工人被惊醒,跑到空地后,大家惊魂未定,有些人已经受伤,“我有些救援和疗伤的经验,迅速组织大家清点人数,把伤员进行分类,开展紧急治疗。”
当时,李承嗣一家妻儿老小都在市区,生死未卜。李承嗣告诉记者,强震第二天,确定伤员都没有生命危险后,他步行从东郊区返回家中,见一家人安然无恙,这才安下心来。他说:“归家的途中,我见到了大量因强震倒塌的房屋,见到了不少因强震而受伤的伤员。心里这根弦绷了起来。”
强烈的责任感让李承嗣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答应了自己的独子参加抢险队的请求,另一个是迅速向党组织报到,结合自身专长,为灾民做伤情处理。”李承嗣告诉记者,在当时,不仅是他,几乎所有人都把抗震救灾放在第一位,有的是不顾伤痛坚持参与救援,有的是痛失家人依旧坚守一线,“震后重建随即全面展开,天津三建作为施工单位全力参与。我和几位工友参加了上百栋楼房的建设工程,可直到1981年,工友们和家人仍旧住在临建棚内,丝毫没有先给自家解决住房问题的私心。”
1986年7月28日,抗震纪念碑在南京路揭幕。李承嗣如今的居所,距纪念碑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只要天气晴好,身体状况允许,他总会去看看。“一方面是回顾历史,一方面是纪念唐山大地震罹难者。”李承嗣感慨地说,“在天灾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在天灾面前,人的精神却又是如此强大。抗震精神,归根结底是人的伟大精神。”(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