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天津篇
“39岁时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派到开发区办天津市第一所国际学校。我对它是完全陌生的,没有经验可借鉴,但它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外商和当地职工子女入学的迫切需要,必须闯出一条路来。”谈起那段办学经历,今年74岁的宋阔均感慨颇多。
开发区企业的发展需要区域配套环境,在此投资的外商来自世界各地,不能光工作还得生活。为此,开发区需要创办一所既有外国教育又有中国教育的国际学校。经过反复考察,“一校两制”这个崭新的办学构想诞生了。学校设中国部,解决当地职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设国际部,解决外商子女入学问题。这是当时全市第一所“一校两制”学校,这一创造性举措引起了教育界的瞩目。
1994年,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从1月开始建设,9月就要投用,这就是开发区速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宋阔均提出了办学目标:“国际学校的办学质量应该是国际标准的。”占地2.1万平方米的花园式校园,按国际标准建造的教室、科学实验室,各种现代活动室和运动场……国际学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设备,凭借全新的管理模式,力争培养出素质全面的新世纪建设人才。
“宋校长,1995年摩托罗拉下决心继续在天津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天津开发区办了一所很好的学校,它出色地解决了我们外籍科技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宋阔均始终记得这封外商来信。“拓荒牛”精神当年感动了外商,如今则成为开发区的重要财富。许多像宋阔均这样的开拓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邓小平同志“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嘱托,让后人得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的每一次探索与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教育改革同样走在了时代前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创新活力的空间、充满希望的人群,开发区正在充满“城市味”的“弹性城市”之路上持续迈进。(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