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网上学校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国庆、搬家,双喜临门!”
——红桥区西沽南棚户区百姓协商搬迁热情高
“张大哥,您到这边来办手续。”“李大爷,您是今天第37号,稍等我带您去签字。”……
10月1日一大早,红桥区西沽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里熙熙攘攘,众多居民争先恐后前来签订封房搬迁协议,指挥部100余名一线干部在签约大厅里耐心细致地引导居民办理各种手续,虽然人声嘈杂,但签约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
王璞住在马家胡同30多年,国庆假期第一天,他是第一个来到指挥部签约的居民。“盼星星、盼月亮,我盼了多少年就想住上新房子。”王璞紧紧握着已签订好的搬迁协议,激动地说,“住了几十年平房,夏天又闷又热,冬天又潮又冷,真是受了大半辈子的罪。现在赶上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终于能住上新房子了,今天还是国庆节,我是双喜临门!”指挥部的干部一边帮着王璞把所有手续材料装进文件袋,一边向他介绍封房搬迁的各种细节和注意事项,王璞仔细地听着,生怕漏下一个字。
送走了王璞,又一户居民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隔壁的办理窗口。“李奶奶,我搀着您,咱慢点,不着急。”说话的是原西沽大街居委会主任张静,因为熟悉居民情况,工程启动后,她也加入了棚改一线队伍。李奶奶今年60多岁,行动不便,无法独自办理搬迁协议,国庆假期第一天,她就心急地把儿女都叫来,陪她一起办手续。“我在这个居委会当了20年主任,对这片居民的情况我比对自己家亲戚都熟悉。家家有困难,有点能力的早搬走了,现在还住在这儿的,如果不是赶上了好政策真是没辙。”张静给李奶奶拉过把椅子,接着对记者说,“这里边是胡同连着胡同,门挤着门,跟迷宫一样,居民房子不够住了,还年年加盖违章,有的胡同挤成不到一米宽,两个人面对面都走不过去,更别提发生意外疏散群众了。”说话的工夫,李奶奶一家已经办好了手续,在协议上按下手印,老人眉梢眼角流露出了欣慰之情。
记者随着张静走出指挥部,走进西沽南的小胡同,用逼仄、窘迫形容这里一点不夸张。
弯弯绕绕一圈后,记者已经有点分不清方向,张静还能清楚地叫出每一户的名字。“这就是李奶奶家。”张静指着一间门框歪斜破旧的平房说,“能不拆吗?再不拆说不定哪天就倒了。”在胡同里,记者见到了负责房屋拆除工作的红桥区房产总公司总经理赵福顺,他正在现场勘查建筑物情况。“看着居民搬家时脸上幸福的笑容,我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赵福顺看着手中的图纸,比对着眼前的胡同,“我们负责拆除地面建筑,看着这些平房我也犯愁,车进不去、人出不来,等到了施工的时候可是够费劲的。而且这里的历史比较久远,有些房子构件有文化价值,还有三处不可移动文物,我们今后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特别注意,对这些建筑、构件进行保护,并有常驻指挥部的文保部门干部到现场查看,指导我们的施工保护工作。”
赵福顺所说的文保干部叫王冬,这会儿他和红桥区文博副调研员李鑫桥在不远处查勘建筑物。作为工作了三十余年的文博工作者,李鑫桥对西沽地区感情深厚,当听说西沽南片区棚改工程启动后,他特地过来再看看这里的老房子。“我们曾多次专题研究了西沽地区三处已经列入红桥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制定了专门的措施,除了安装摄像头,由专人负责对其实时监控外,我们每天都坚持实地走访,确保在拆迁过程中不出现误拆、误伤文物建筑的情况,做到对历史文物的绝对保留和保护。”王冬边走边介绍。
“2008年,我们普查队曾对西沽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走访,发现这里的历史建筑由于地震等原因,有不少房屋经过了翻建和维修,历史信息保存不多,最终确定了三处历史建筑列入了红桥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李鑫桥轻抚着一面青砖墙,“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一直惦记着这里。这次回来,看到红桥区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很到位,我也很欣慰。”
时近下午6点,记者辗转回到指挥部签约大厅,这里已经渐渐安静,只剩下三五户居民还在办理手续,项目现场指挥辛刚也才有工夫喝口水、喘喘气。“从9月10日计时期启动以来,我们一天也没歇过,加班加点就是为了能方便群众早一点办理搬迁手续,早一天实现安居梦。”他说,“每天看着来指挥部办手续的百姓,我就真正体会到了他们迫切的搬迁意愿。”据辛刚介绍,10月1日当天,有100余户居民前来办理封房搬迁手续,西沽南片区棚改项目共涉及居民7800余户,计时期启动20天来,共有3120户居民签订协议,封房搬迁率达40.73%。(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