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给出的答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周其林荣膺此奖,成为本届十位“楷模”之一。
“教育和培养学生”,周其林认为,这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截至目前,周其林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任职,多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高校的科研是为了育人,周老师的观点对我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影响很深。”现已成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的朱守非说,“我不会把学生当做员工来对待,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我会努力帮助他们,而不会苛责他们。”
这一点,李茂霖也深有体会。确定直博后,李茂霖大三下学期进入周其林的课题组。“对我这个实验‘小白’,周老师不仅没有嫌弃或是不耐烦,还利用组会的时间给我讲解。”李茂霖说,周老师对于学生非常耐心,但要求不会降低,“我们进了课题组就会和研究生有同样标准的要求,也需要撰写、提交、反复修改实验报告等。”
课题组每周开一次组会,周其林从不缺席。有时出差回来,他一下飞机就拎着箱子赶回学校参加组会,听取学生的讨论情况。他认为,组会不是简单的工作汇报,还能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数据、梳理思路、解决问题,是研究生的重要课堂。后来,他意识到一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基础知识学习跟不上,就特意安排学生在组会上轮流讲解经典的相关教材,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收获颇丰。对于同学们提交给他的实验报告,返回来时通常是“一片红”,甚至标点符号都会改动。
有人曾经问周其林,作为一名院士,每天做这么多细碎的工作,值得吗?周其林却笑着说:“没有什么比和我的学生一起探索未知更幸福、更快乐的事了。”(津云新闻编辑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