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评论:大数据分宿舍 取代不了适应能力

去年,南京大学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给新生按照生活习惯分宿舍,“早起鸟”和“夜猫子”互不干扰,这项颇为人性化的举措,今年有了更为优化的2.0版,通过校园迎新网的数据调查,学校统计了新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通过大数据“推荐算法”,量化评估各项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帮助新生更快找到志趣相投的舍友,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又是一年开学季,会分到什么样的舍友成为很多大学新生的小忐忑。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舍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而能如愿找到志同道合、性格合拍的舍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凭运气。随着近些年来,大学新生个性化越来越强,对相处的舍友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很多大学开始改变以往随机分配宿舍的做法,搞了好多创新,有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最奇葩的是,有高校居然按星座分宿舍,也是“操碎了心”。

南京大学用大数据分宿舍的办法,听上去很高端,其实是模仿了互联网平台的推荐算法。据说,通过“隐语义模型”,爱好广泛的新生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舍友,建立共同话题。比如,热爱戏剧的你,可以和喜欢历史的舍友一起聊聊《赵氏孤儿》。擅长物理的你,也能和同屋的生物达人一起聊聊冷冻电镜。这比简单依据“作息时间”“空调使用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合并同类项”,要更“科学”一些吧。能够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总是好的。

然而,大数据固然很新潮,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也不是机器完全能分析得了的,所谓人心难猜。学生的很多习惯也是不能穷尽的,比如志趣相投了,半夜上不上厕所咋协调,打不打呼噜统一了,可有人磨牙咋整。而且大学生可塑性很强,一些习惯也是会变的。因此,大数据啊,推荐算法啊,也只是一种参考而已,对其过分迷信不应该。更重要的是,即便舍友们各方面都合拍,大学四年里可以愉快地玩耍,可他们最终要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前方还有很多性格各异、志趣不同的人要面对,社会不可能用“大数据分这个、分那个”,不可能人人都迁就你。由此,用大数据分宿舍可以,但千万不能当成“奶嘴”,大学生必须培养适应能力、调节能力,磨炼包容心态,学会跟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何况,那些大学时横竖都看不惯的舍友,多年以后,成了“睡在上铺的兄弟”呢。(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