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综合> 正文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一座文学艺术的瑰宝和典藏

 

天津在线讯(李兆祥 摄影报道)9月27日,应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冯宽邀请,天津中成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罗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区文联副主席余海翔,中国新闻评报天津分社长李兆祥、宋雪云女士等来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参观学习,感受颇深、非常震撼。

\

冯骥才(资料图片)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冯宽秘书长(左)与罗健先生(右)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冯骥才自上世纪末,心甘情愿放下写小说的笔,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从最初发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从启动到推动,从非遗到古村落,从学界到社会,从对文化现实与困境不断深化的认知到每一项重大遗产的普查,全来自思考以及这些思考的传布。

\

参观后,罗健先生深有感触的说:冯骥才先生不仅是众所周知的文化艺术大师,更是一座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藏,他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文化艺术事业贡献社会,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思想境界无与伦比!

\

进入展厅,首先跳入眼中的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年志,包括十年来学院重要的文化事件和学术活动,共计27项。包括2005年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2006年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2007年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田野的经验”中日韩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天津皇会文化展、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启动等。

\

展览同时向观众强调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办学追求,在以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建立一块人文绿地是建院的初衷之一,对此,学院的博物馆化一直作为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特色与优势。文化存录是人文学院之必需,而博物馆是文化存录重要的方式之一。

\

整座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就像一座博物馆,各个房间各个角落都摆放着文化与艺术的珍品,工作其中的人们时时处处与其相遇,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受到触动与感染。这种文化体验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是该院文化学习的一部分。

\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拥有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它们既是研究部门,也是研究生学习与实践的实体。尤其三个国字号的机构,体现了学院的学术思想和学科方向。在方法论上,学院一直坚持将田野作为科研基础的理念。

\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

\
罗健先生与冯骥才主席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
冯骥才展馆大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